在庄子看来,“成材”有可能“无用”,“不成材”也可能“有用”。这怎么理解呢?
“成材”有用吗?有用,不然那只会叫的鹅,怎么能活下来的呢!可成材任何时候都有用吗?当然不是,有时候,“成材”反而为会我们带来祸患。写出了千古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唐朝诗人刘希夷,功成于此诗、命也丧于此诗。相传,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是武则天跟前的红人、当朝权贵,他看到外甥的这句诗后,赞不绝口,知道诗作还没公布于世,于是便向外甥索要此诗,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愿意,宋之问便恼羞成怒,命下人用土袋把外甥活活压死了。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这是典型的死于“成材”。这也验证了那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不成材”没用吗?有的情况下,确实是没用的,否则庄子朋友家那只不会叫的鹅,也不会被杀了。
那“不成材”是否也会有“有用”之时呢?当然,上学时,那些写小说、画漫画、玩游戏的行为,都是“无所事事”“无用之功”以及“不务正业”的代表。但有时,恰恰是这些不务正业和无用之功,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我们。
就说写小说吧,工科男刘慈欣曾经是一名电力工程师,业余时间写一些无用的小说,有时候还上班摸鱼写。那个年代,看小说和写小说都是长辈们深恶痛疾的无用之事,但正是这“无用”之事,最终成就了刘慈欣,使其成为“中国科幻第一人”。所以,当下无用,将来可能有大用。
说到底,“材”与“用”都是相对的,大树的“不成材”对木匠而言是“无用”的,对大树自身却是有用的;乔布斯的书法学习在当时是“无用”的,在创业时却是“有用”的;“小马云”的流量对别人是“有用的”,对自己的发展和成长却是“无用”的......世界变化地太快,时光也会改变很多东西,总是固执地以一个标准来评判事物,既不是明智之举,也不是处世之道。
况且,万事万物原本也没有“有用”与“无用”的差别,是人的主观判断,给它们打上了“有用”“无用”的标签。但这种刻意的判断未必就符合事实,也未必能达到我们满意的结果,与其如此,倒不如顺从内心、顺其自然。当不再执着于“有用无用”“成材与否”时,我们收获的,或许不只是平静的内心,还有自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