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糜夫人这么一个角色,她是刘备的夫人,跟随着刘备到处遭罪,至少两次刘备兵败被吕布俘掠了去,加上一次被曹操虏获,后一次成就关公的美名。这女人的心肯定是极苦的,她既没有花木兰的本领,又没有孙尚香的靠山,不过这女人也有她的高光时刻,《三国演义》中都要来一句“后人有诗赞之曰”:“战将全凭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拚将一死存刘嗣,勇决还亏女丈夫。”
此诗说的是刘备“又”一次胜利大逃亡,这次是真的逃亡了,前几次还只是城破被俘,这一次刘备是带着十余万军民一起走的,被曹军一阵冲击,刘备又妻离子散了,因为这次是乱战,曹军已经分不清你是不是刘备的家室而下手客气些,作为刘备的家室也不希望敌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糜夫人也混在百姓之中逃命。
赵云得知糜夫人带着阿斗,便来寻他们。待赵云见到时,只见一个人家,被火烧坏土墙,糜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傍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云曰:“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曰:“不可!将军岂可无马!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望将军速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糜夫人曰:“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乃将阿斗递与赵云曰:“此子性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
云厉声曰:“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枯井中而死。
这里糜夫人十分果敢,也分得清轻重,做事绝不拖泥带水。这样看来,刘备见识还不如糜夫人,刘备贪一个“仁义”之虚名,口中喜欢说漂亮的话,几次辞却荆州,刘表病重之时对刘备说:“我病已入膏肓,不久便死矣,特托孤于贤弟。我子无才,恐不能承父业,我死之后,贤弟可自领荆州。”玄德泣拜曰:“备当竭力以辅贤侄,安敢有他意乎!”又再一次推辞,他怕的是这样得荆州名不正言不顺,待刘表死后,刘琮窃得荆州的继承权,刘表旧部下伊籍劝刘备说:“使君(指刘备)不如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孔明曰:“机伯(伊籍)之言是也。主公可从之。”玄德垂泪曰:“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孔明曰:“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敌?”玄德曰:“不如走樊城以避之。”——这样,刘备又一次错失荆州,开始流亡。
刘备总把仁义二字挂嘴边,以前樊哙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刘备是不肯背一个“不仁”之名去行“大仁”之事的,于是,落得现在带着军民差点玩完。而糜夫人都知道“将军岂可无马”的道理,如果糜夫人坐了赵云的马,可能赵云糜夫人阿斗三人都丧命,所以糜夫人坚决地自己选择自杀,让赵云乘马护送阿斗而去。
毛宗岗评论道:徐氏以不死报夫仇,糜氏以一死全夫嗣:皆贤妻也。吴夫人临死,托壮子于良臣;糜夫人临死,托幼子于猛将:皆贤母也。然死更难于不死;临难之托子,更难于平时之托子:则糜夫人之贤,又在东吴两妇之上。——这里还可以加一句:临难而托非亲子,难上加难。(糜夫人不是阿斗亲母,甘夫人才是)
“将军岂可无马”,那么大英雄如刘备,又岂可没有自己的根据地赖以确确实实地保护你口口声声要保护的百姓呢?但是刘备所爱的虚名害了他和他的部众。乐毅在
《报燕惠王书》说的这句话才是真正敢担当的人: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重点在后半句“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那时候最能打仗的乐毅受燕惠王猜忌,逃到别国去了。燕惠王吃了败仗之后又想起乐毅的好了,想请他回去。国君如此反复,乐毅是怕了,于是写下这封信。上引文是说,我离开了燕国但绝不会说燕国的坏话;而且如果需要,对于我的离开燕国,你也可以对别人说是我做错什么了,我不用有什么好名声,这是我对你的温存。乐毅能放弃自己的好名声,但是刘备做不到。
我又想到一个可以不必为自己博加分的女子,她就是郎平,对于与前夫白帆离婚,郎平说,“这个事我不说。两个人离婚,难免会有个人情绪在里面,我会经常面对镜头和媒体,但是白帆没有这种机会。如果我说婚姻里的事,那有可能是我的一面之词,会对他产生不良影响。他是孩子爸爸,我不想做伤害他的事。”
离婚这种事,当事人最好都是闭嘴。当然是另一方有自己不能忍的一面才走到关系破裂的地步。但是再旧话重提,带着情绪来评价对方,对方的形象肯定更加不堪。《原则》作者达利奥在书中表示,如果你要谈论另一个人,要确保那个人在场,让他有反驳的机会。
说回糜夫人,在紧要关头,她确实比刘备更拎得清轻重。据说糜夫人天生丽质,肤白如雪。刘备每纳一妾,都要与糜夫人对比。就是这么一个以己一死全夫嗣的糜夫人,不知道为什么刘备却不给她封后,直到阿斗自己当了皇帝,才给她追谥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