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前,我到江南上大学,全班七十一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同学普话极其不标准,尤其南方同学“ n ”“ l ”不分,弄出了把“热死了”说成“乐死了”,诸如此类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在第一节《现代汉课》上,老师让我们做自我介绍,当我说:“我来自宁夏,叫宁霞”时,全班同学都笑了,因为“宁夏”和“宁霞”谐音,所以他们都记住了我的名字。但就我这么简单的名字,却经常被同学们叫错。大家肯定能猜到问题出在哪里,“宁”总被南方同学称做“玲”。那时的我很稚嫩,也很较真,我坚决地认为名字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因此,一遍又一遍地给同学们纠正,同学们也很认真的进行“宁”“玲” 的区分,也就是在“ n ” 与“ l ”之间进行艰难的选择。而同学们费劲周折终于学会“宁”时,我则会充满成就感地去做自己的事。有一次,在教会来自云南的张洁发准“宁”的读音后,张洁同学称我为她的“一字之师”。年轻的我心中充满得意。因此,我一直自诩普通话说不错。
但有一件事情却使我再也得意不起来了。那是在上《现代文学》时,在我发言结束之后,头发花白的老教授问我是不是青海人。我说我是宁夏人,陈老师若有所思地让我坐下了。但我心中的疑问由此产生:为什么认为我是青海人呢?后来,终于有机会和老教授聊天,这才揭开了这谜团。原来,老教授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六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在青海大学中文系待了三十年,后来才有机会回到故乡。因此,对西北特别了解,研究文学的人,对语言也非常敏感,他告诉我:西北方言前后鼻音不分,所以,听到我的发言,才会以为我是青海人。我心中的谜是解开了,但自此以后,再也不敢骄傲了,尤其是碰到前后鼻音时,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因此,《现代汉语》认认真真学了几年。到结业时,除了闭卷考试之外,老师还要根据大家所属方言特点,挑选文章让我们来读。比如:“n ” “l ”不分的同学,老师就专门选这类字多的文章读。轮到我时,给我的是郭小川的《青纱帐——甘蔗林》,我一看,真傻眼了,文章中需要区分的前后鼻音太多了,虽然我平时很注意这类字,但临上阵,才发现哪个是前鼻音,哪个是后鼻音,根本分不清楚。幸亏老师很仁慈,将我可能读错的地方标出来,并告诉我如何发准前后鼻音。我经过反复演练,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上大学那几年,关于前后鼻音的尴尬,还有很多。但那些尴尬的往事却让我最终学会了如何区分前后鼻音。大学毕业之后,我回到了故乡,做了一名中学教师,既而又做了一名小学教师。从教以来,我特别注意前后鼻音,我坚信我教的学生再也不会碰到我当年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