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写作的朋友,都是这样一些人:要么上学时,作文经常遭到老师表扬;要么工作后,动辄给领导代笔公文。
小范围的好评,不断巩固着你的自我认知:我文笔很好。
偶尔心血来潮,即兴洋洋洒洒数百字,发表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好友各种“有才”的彩虹屁停不下来,让你心花怒放,瞬间把自己封神。
可每当你一投稿,却总是石沉大海,能收到这样一封退稿信已经算好运:
您的文笔流畅,内容丰富,但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抱歉不能采纳。
你就地懵圈儿:给我个甜枣,再扇我个嘴巴,忽悠谁呢?(别问我咋这么清楚你内心的OS。)
其实,你的文笔好是真的,但不符合要求也是真的。
文笔好,说明文字功底扎实,表达流畅。但构成文章的其他要素还有很多,比如角度、选题、结构、基调、逻辑等等,不一而足。而文笔,只是其中之一。
如果我们只沉溺于随性写作,比如写日记、随笔等,自娱自乐,孤芳自赏,对个人成长虽然也是有帮助的,但文笔再好,可能还是一盘散沙,不成体统。
只有向系统化写作靠近,才能集腋成裘,运用文笔做出一件像样的成品。接下来,通过媒体变现增强写作自信,不断精进自己的写作段位。
可是,究竟该怎样实现系统化写作呢?
STEP 1: 格式化
如果你的文笔是琼浆玉液,格式就是一把冰心玉壶。
格式是文体、结构、框架、逻辑等一切宏观的因素,也叫套路,是网媒市场上很多写作课的卖点所在。
很多人(包括当初的我)一开始是鄙夷套路的。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才华横溢的人都是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套路是才华的绊脚石。
其实不然。
格式不行,文笔再好,也可能是一团乱麻,没有层次,缺少章法,让人无从读起。加之,日记和随笔本身就是天马行空的文体,不拘一格,习惯了随性散漫,很难聚焦。
我曾偶然翻出2017年写的一篇美剧随笔,很惊诧自己的文笔,但看完之后感觉一塌糊涂,不知所云,正是因为那时还不具备格式化写作的思维。
如果我一开始按照剧评的格式来写,就能避免我行我素,文章会更加出彩。
格式能够梳理和收纳文字,建立起文字的秩序感。通过不断格式化写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文体,这对每个写手都是非常必要的刻意练习。
同时,格式也是编辑验收文章的重要标准。
比如我的一篇文章过了初审,编辑的修改意见是:文章是总分结构,为什么开头的总述没有明确观点?我心头一惊,赶紧把对应的框架代进去,检验一下自己和编辑的分歧在哪里。
刚开始格式化写作会有些生硬,甚至的确会影响你的思路,但时间一久,思路自然会嵌入无形的套路中。文章会更有立体感,层次清楚,逻辑分明,读起来赏心悦目。再有好文笔加持,更是锦上添花。
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说:
当被迫遵循严格的格式创作时,想象力才能达到最大化,并诞生最丰富的想法。绝对的自由,带来的只是漫无边际的散漫。
从这个意义上讲,格式就是写作的纪律。
STEP 2: 精简,聚焦。
文字简洁,是鉴定一篇好文章的金科玉律。
随着注意力越来越紧俏,新媒体文对字数的要求也更苛刻。仔细阅读爆款,几乎很少有冗余之笔,观点文中甚至不需要伏笔,每个字直奔主题。
每个平台都有明确的字数要求:新媒体文普遍以2500字以内最佳,某些官媒鸡汤文,比如人民日报、人民网的约稿字数更少,以1200字内最佳。
如果你足够细心,你就会发现很多平台封闭优化,再次开放后约稿字数更少了。有个稿费比较高的亲子平台,由原来的3000字以内,改为800-1500,但稿费却比原来高出200。
相反,鲜见有平台改良后,会增加字数要求。
编辑达成的共识是:字数的限制,会倒逼作者去不断凝练文字,增加文章的厚度。加上碎片化知识的特点就是单刀直入、直取要害,这就要求作者文笔不仅流畅,更要干练。
写作时,及时断句,把长句破成短句,多用主动语句,主语一致,减少重复频率,这些技巧都要留意。
写日记和随笔时,状态松散,很少回头修正。因为潜意识说:反正自己看,无所谓了。有作家甚至认为,日记是一种令人思维涣散的形式,多写无益。没有锤炼过的文字,缺乏凝聚力。
海明威创立的极简主义风格,经久不衰。硬朗剽悍的短句,正适合新媒体观点文的犀利风。简洁叙事、不解释的冰山理论,是非虚构故事写作的法宝。
文字上的宁缺毋滥,体现的是一个作者负责的写作态度。文字聚焦,才能更清晰地凸显出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反复推敲和淬炼,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在写作中,我形成了统计每节字数的习惯。一来保持内容均衡,二来反复对字数进行精简。
《罗辑思维》中刘润老师曾说,在电子邮件中,能用100字讲清,绝不要用101个字。
由此,在文字的效率上,新媒体文可以和公文媲美,精简和聚焦适用于任何文体。
某一天蓦然回首,你会惊诧于自己更会讲故事了,几下就能把观点打磨得更犀利,文章节奏感更强了。这种蜕变像《大话西游》里废话一箩筐的唐僧,最后一个果决的“走”字,却是神来之笔。
STEP 3: 刻意练习
写作入门阶段不中稿,80%是因为文章写得还不够多。
有趣的是,不少新手都会产生一些相同的错觉。比如,有个同学问我:“我第一次在一个平台过稿了,但以后就再也没上过稿,是不是编辑故意不让我过第二次稿?”
这个疑问我也曾有过,但是现在,虽然写了半年差强人意,可是被退稿次数再多,我也不会这样想了。
这种念头是自负、还是自卑不得而知,但终究逃不过一颗玻璃心。对于中稿像撞大运的作者来说,上稿次数少了,只能说明写得少了。破解方式只有一种,写!写!写!
编辑虐我千百遍,我待编辑如初恋,只要确保自己是刻意练习的状态,总有一天你会第二次上稿。两次以上中稿,你的自我认知就会升华,推动你继续写下去,把偶然变成必然。
你想啊,即使臭了这一家,权当练手呗,大不了再找下家。再说,换个马甲又是一条(一枚)好汉(全新的小白),没人在意你是谁。
而且,大部分编辑对作者都非常尊重,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回应。
事实上,吓退新手的不是编辑,而是一些五花八门的“伪咖”。
听过一次写作分享课,有位“大咖”从头到尾反复告诫我们:不适合写作的人就该及早放弃,然后吧啦吧啦,把自己封神。
听完只有一种感觉:世上唯她是天选之人,我们这些笨蛋来了也是炮灰,还不如趁早滚粗。
还有一些人会告诉你:他上大学时就喜欢看书,或撂一句杨绛:“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法太多。”
他无非想朝你炫一下,他是上过大学的人,他是读书很多的人,可惜他根本就不会跟别人确认眼神。冲这(装逼的)格局,终身也就一伪的。
真咖会告诉你,他曾写到地老天荒,他曾被拒到生无可恋,但如今不还在写?因此,他会鼓励你一定要多写,千万不、要、停。
因为中稿虽然是个硬道理,但中稿率这个指标,至少需要一个稳固的投稿基数。
作家被退稿的故事不胜枚举,就是真有那些一开始就百发百中的主,不是有记者或中文科班的底子,就是一些满足在低段位平台意淫徘徊的人。
写作天才必定也是有的,但肯定不是哗众取宠的存在。
在此,读书少的我,也拽一句杨绛先生的话:“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SO,JUST WRITE。
以上,希望能帮到文笔好、也热爱写作的你。
——End——
作者简介:冰雪溪,原创平台作者。用文字认识自己,用文字与你相遇。微信号@冰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