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电影《西虹市首富》,影片讲述了一个混迹于丙级业余球队的守门员王多鱼,因比赛失利被球队开除,正处于人生低谷期的他突然被天上掉下的十个亿砸中,他的二爷爷留给他一笔300亿元的巨额遗产,他是唯一的继承人,但继承这笔遗产有一个前提条件,他必须在一个月之内花光十个亿,于是各色烧钱戏码轮番上演。
电影也留给了我们一个问题,给你十个亿,一个月之内花完,不能做慈善,不能买固定资产,只能用于消费,你想怎么花?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拿到钱之后,大概都会像剧中的王多鱼那样,出现疯狂的报复性消费行为,肆意挥霍。因为我们的阶层和认知水平就摆在那里,还不具备对巨额财产的掌控能力,就像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段子一样,一个乞丐说等我有了钱,我就买个金饭碗讨饭。
影片给我带来了关于金钱观的思考,在《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本书中,作者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你的收入,只能增加到你最愿意做到的程度。事实上,你的性格、思想和信念,决定了你的成就能有多高。
一个人的金钱观决定了他的财富情况。
金钱观之一:省钱和攒钱。
这个观念一般都来自家庭,我从小和爷爷奶奶长大,他们那一代都经历了战乱、贫穷和饥荒,所以,一直觉得物质是匮乏的,再加上我小时候家里的确不富裕,所以学会省钱和攒钱就成了我的第一个金钱观。高中时,在县城上学,每两星期回家一次,为了节省车费,每次都是来回骑自行车,那时候父母供我和弟弟上学也的确不容易,所以觉得节约一点是一点,节约一块钱就能为他们减少一块钱的负担。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伸到了工作以后,无论上哪,一个原则就是:能骑车就不坐公交,能做公交就打车,就是为了省钱。这倒也没什么不好,绿色出行,节约能源。但我没有意识到这也带来了负面结果,钱是省了,却也白白消耗了时间,有时候出差去做项目,为了节约打车费,也做公共汽车,结果在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得不偿失。
开始自我成长之后,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健身、读书、学习,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在辉哥的影响下,转变观念,开始尝试花钱买时间,反思自己对省钱的误区,培养自己的金钱观。
金钱观之二:理财
每当我和周围的同事、朋友谈理财的时候,他们都觉得理财是有钱人才玩的游戏,普通工薪阶层还是把钱存银行最放心。曾经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这又和攒钱的习惯挂上钩了,因为经历过物质的匮乏,又从小被灌输了要学会攒钱的观念,所以,对金钱充满了不安全感,看到银行卡上的数字才能放心。
大部分人不敢尝试理财的背后都是恐惧和不安全感在作怪,因为没有抗风险能力,所以非常保守,害怕损失。我也是一个保守型的投资者,我的第一次投资是P2P,投资的产品是按月付息,到期回本的那种,因为我老公的妹妹在这个平台所属集团的子公司上班,觉得可信度高(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就拿出一小部分闲钱做了初步尝试。
关于理财我现在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我的经验是:先拿出一定数量的闲钱做小规模尝试,闲钱是指你3-5年内都可以不动的钱,不要拿生活必须和应急的钱做投资,投资规模一定是小规模的,一万元以内,这样即使赔钱了你也不会太心疼,也不至于影响你正常的生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先培养理财习惯,尝试了解理财产品。
金钱观之三:分享
分享是指利用自己说拥有的财富做一些利他的事情,但这里不包括借钱给别人,理由在这里先不谈。
对金钱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让我觉得钱要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才安心,钱花出去了自己就少了,不能与别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
转变是在读了《能断金刚》和《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之后,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分享,分享能够让你财富流动起来,流出才能流入。
我的尝试就是微信打赏和赠书给别人,当我打赏别人的时候也收到了别人的打算,赠送的书给别人带来启发,自己也收获了别人的感谢,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