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胜而不美”,这四个字首先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对待胜利的正确态度。在一般人眼中,胜利是荣耀的象征,是英雄的象征,是值得欢呼和庆祝的。然而,《道德经》却在此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胜利本身并不值得过分赞美。这是因为,胜利往往伴随着牺牲和破坏,无论是对于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而言,都是如此。胜利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消逝、家园的破碎和心灵的创伤,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胜利视为一种纯粹的喜悦和荣耀。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这句话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有些人不仅不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反而以战争和杀戮为乐,将胜利视为一种炫耀和满足自己私欲的手段。这种心态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不仅违背了人类的基本道德和伦理原则,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个以杀戮为乐的人,是无法在天下取得真正的志向和成就的。因为真正的志向和成就应该建立在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和追求和平的基础上。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和习俗。在传统文化中,左往往被视为吉祥和尊贵的象征,而右则与凶兆和卑贱相联系。然而,在战争的语境下,这种习俗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里的“右”不再是卑贱的象征,而是代表了战争和杀戮的严重性。这种安排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战争是一种极其凶险和残酷的事情,需要我们以严肃和谨慎的态度来对待。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这几句话是《道德经》对战争态度的最深刻表达。它告诉我们,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它。这是因为,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消逝和物质的破坏,更是对人类道德和伦理原则的严重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争视为一种政治或军事行为,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需要深刻反思和哀悼的人类悲剧。
当我们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时,我们应该以悲哀和哭泣来表达我们的哀悼和同情。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生者的警示。它告诉我们,战争不是一种可以轻易开启和结束的游戏,而是一种需要我们付出沉重代价的抉择。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战争,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