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当有女童被猥亵性侵的新闻爆出来,总有些奇怪的论调跑出来,比如说女童思想不健康,心理比男性更龌龊等等。
所谓思想不健康心理龌龊,在他们的语境里,发生猥亵性侵事件,都是女童主动引起的。这是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受害者。
荷兰把性教育纳入了国家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他们有一个课程目标:在孩子们11岁接近性成熟时,可以自在地讨论和性有关的话题。
这个事例里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孩子的性成熟是在11岁。这个观点得到了国内进行性教育培训的老师的印证。他们说:“三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性欲望,都当普通知识学了。”小孩子七岁入学,读到三年级,就10了。
有人统计了2016年女童遭受性侵的案件,发现7岁以下的受害儿童占了16.07%。7岁以下的儿童懂得什么,她们也会有性的想法呢?
所谓女童心理不健康的说法,纯粹是侵害者施暴的无耻借口。
2
只有学习防范性侵害的知识,才能够让她们避免受到伤害。
然而在国内进行性教育面临着重重阻力。
今年2月初,苏州一所学校向学生发放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遭到家长的吐槽之后,学校收回了课本,停止了相关教育。3月初,希希学园项目的相关学校,也被迫停止了性教育的课程。希希学园项目,是一所致力于性教育的公益机构。
在北京苏州这样的一二线城市,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尚且如此困难。在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学生更不可能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了。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女童受侵害的几率大幅度增加。来自《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3
张学友和张艾嘉有一部电影,叫《暗色天堂》。年青时的张学友和女主是上下级的同事关系。张学友还是个兼职牧师。
张学友的两位教友有了私情,女方向张学友袒露了一切。张学友布道的时候,问听众谁有苹果。好几个把自己的苹果拿出来,张学友接了女主递过来的苹果。张学友以苹果为喻,说明人与人之间不能逾越应有的界限。
张学友和女主的关系愈发亲密,一日晚餐后,二人去山顶看灯火。夜色温柔,酒精催动情愫,二人拥吻。之后,醉酒的张学友说女主主动去自己的教堂,还拿苹果给自己吃,是打算勾引自己。这番话使女主痛心不已,独自下山,立即到警局告发张学友非礼。
女主给张学友递苹果的行为,肯定有仰慕的因素在里面。而张学友把这种行为解读成女主要勾引自己,这不是和性侵女童的施暴者说女童思想不健康很相似吗?
电影里女主的报复固然过分,虽然张学友也没有做出出格的事,但因为碰触了社会的底线,他还是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张学友不会受到观众太多的谴责,因为二人都是成年人。并且张学友说出令女主伤心的话,是在醉酒之后。而女主之所以能赢得案司,是因为张学友不忍心看到女主在法庭上接受律师盘问时受到的折磨。
张学友和女主的情事,是发生成年人之间,并且以自愿为原则。二人拥吻的地点,是夜色掩护下的车里,当时还下着雨,这体现出了性的私密性。
反观最近发生的两起性侵案件,受害的一方均是未成年人,她们受到猥亵,完全是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发生的。施暴的一方都是成年人,其中一个是女童的姑父,另一个是女童养父的儿子。这两起事件都发生在公共场合,一个在南京南站,另一个在重庆某医院走廊里。
在涉及到性侵儿童的案件时,要对施暴的成年人做出最大限度的惩罚。这是因为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偏又利用儿童的懵懂无知,行龌龊之事。这些人无耻的行为理应受到大众的批判。在处罚这种人时,法律绝不能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