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中国女鞋发展史。
中国作为最早穿鞋的国家之一,有着非常丰富的鞋文化,尤其是女鞋,毕竟女人总认为鞋柜里永远缺一双好鞋。
最早的女鞋实物证据出现在新疆。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了。整双鞋是由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组成,堪称世界第一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讲究实用性,他们用粗糙的麻、树皮或者干草裹足,根本不分左右。而奴隶主的鞋子大多是用动物皮或丝缕制成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短靴,开始融进了汉族人的生活,之后,皮靴盛行了几千年,秦朝统一全国后,规定了男子的鞋子必须是方头的,女子的鞋子必须是圆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第一次在鞋子上表现出来。
汉代时用大麻丝,绫罗,绸缎等等一些织物布缝合成的企业。鞋子多呈分叉状,底部用麻线编织,又称双尖头、方履。
汉代末年女子出嫁,多穿木屐,木屐上彩画十分美观。晋朝,有一种木屐,匾、帮、齿全部用整块木头制成,帮代替了原来的系。
还有一种,它的双齿可以任意拆卸。据说这种木屐是南朝诗人谢灵运所创,称为谢公屐。还好他姓解,他要是姓“大”,那岂不是叫大公鸡了?这种鞋为登山旅游时穿用,可以在上山去前齿,成为高跟鞋(会不会是高跟鞋的鼻祖?),下山去后齿,以便保持人体平衡。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鞋子款式层出不穷,有高缕、木屐、手编鞋等。到了隋朝,鞋子走向市场化,制鞋业开始出现,当时的统治者还给鞋子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足衣。
到了唐朝,古人众人终于有了一双正经鞋子——长筒靴。
唐代西域女子的鞋履可分为高头和平头两种形制。
高头履又称翘头履,阿斯塔那230号墓出土的屏风画《仕女图》中,女子穿的鞋子就是翘头履。这种饰有花纹的高头履前端上翘,可以承托曳地长裙,方便行走。
平头鞋则有麻鞋、蒲鞋、皮鞋等多种质地的鞋履。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们全都穿着麻鞋;五代画家顾闳中所绘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可以看到当时蒲鞋的具体形象。
在中国女鞋文化史上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中国的小脚鞋——翘首鸟头的弓鞋。“三寸金莲”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缠足鞋饰,那时最小的足被看作是美女的典型,小足也是中国男子娶妻的条件之一。
史学界公认“三寸金莲”起源于五代南唐,源于宫廷,兴盛时期在宋朝,仅为三寸,最小的2寸8。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宋时一寸大约为现在的3.07厘米,三寸金莲大概在九到十厘米左右。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六双女鞋,长13.3-14厘米,宽4.5-5厘米,属于“铁莲”。
那时的女孩从3岁-4岁时就开始缠足,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了。它那如锥的外型就注定了她血写的历史,它是中国历史妇女受封建礼仪压迫的佐证,也是社会畸形的产物。
后来清朝宣劝禁缠足令的发布才让缠足告一段落,“旗鞋”登上历史舞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金莲文化”才被彻底肃清。
虽然宋朝产生了非常封建的缠足风气,但当时的制鞋工艺却是举世闻名。南宋时出现了针织鞋,有棱形图案,工艺非常高级,和现代几乎没有区别。
清朝的鞋子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当时的靴子被定为官鞋,满族女子则穿高底的“旗鞋”。
民国时,受国外的影响,皮鞋开始流行开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解放鞋开始普及,这种鞋当时也有女人在穿。解放鞋在现在,基本被我们老百姓淘汰了,但没想到的是,国外却把它当做时尚,很多外国女子热爱穿改良过的解放鞋。
现如今的中国,女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种款式的鞋子层出不穷,让现代中国女性尽显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