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北京突如其来了一场大雪。大家纷纷拍照发朋友圈。今天,阳光明媚,天空蔚蓝。我不由的想到我的家乡,我的村庄。那一片贫瘠的土地。
十几年前,也就是我的小时候,村子里的人以种地为生。田地里的专家以小麦,莜麦和土豆,胡麻为主。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胡麻。我也说不清楚,和菜籽差不多吧,榨油用的。胡麻油味道醇厚浓郁,略微发苦。
那时候村子里的人还相对多一点,和我同龄的人还有那个十几个吧。我们成了村子里最后的一批人了。随着升学毕业工作,大家都离开了。
我们村子真的是原始落后。不知道在中国这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这样的村庄存在。以前的村里有三口井。家家户户都是吃着井水。虽然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但我确实不知道这井是谁挖的。村外几百米处有一条小河。就是我拍照站的这个位置。原来是一条小河,夏天雨水旺的时候水位可以漫到离村子几米处。现在,村里装上了自来水,但也只维持了一段时间就不供水了,大家依然要从自家院子里接水。
村子里的人就和书本里描述的农民是一样的。一年四季都闲不下来。我们那里一年一种,到了4月底天气才回暖,冰冻的土壤才消融。也就会所谓的春天才来到。我们的春天可不是鸟语花香的,而是黄沙漫天飞扬。乡亲们裹着头巾,戴着口罩,抓紧时间播种。播种结束后就开始一轮又一轮的除草了。这期间全是靠天吃饭呢。等着雨水的降临。夏季的除草任务特别繁重,大家就着露水来到这满是希望的田里,又伴着落日而归。日复一日,期盼着收获。而到了收获的季节,更是忙碌。往往是在星辰的照耀下回到家里。
我小时候都是和我奶奶在一起的,我奶奶的腿脚不方便,不怎么去田地里劳作。所以我也没怎么受过田地之苦。记忆中有几次,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一种快乐。
记得是一年夏天,午后我跟着爷爷,赶着牛车,去村西边的地里除草。但是刚到地里就开始下雨了。心想着一会就过去了,就没当回事,躲在车底待着。结果这雨越下越大。木头车还是漏水,浑身都湿透了。冒雨回家是不可能了,以当时的降水量,村边的河水一定漫上来了,牛车和人都不过不去。最后在五点左右,雨停了。我们赶着牛车绕到了隔壁村的山头,又回到村里。那是我印象里最大的一次雨。以至于第二天我们去隔壁村的学校上学,还要大人们背我们过河。
酷暑炎热的时候,大人们仍在田地里,小孩子们则在河边玩耍。河水减少时,我们便使劲的挖沙子,水慢慢的渗出来,不知道有多开心。那时候真容易满足呀。用沙子盖个小房子,石头围个小院子,和小伙伴愉快的玩一整天。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还有大海沙滩这样壮阔的美景,只知道一条浅浅的小河就是整个童年。
傍晚时分,天气凉快下来。也会拿着小篮子在河滩上挖一些野菜。当然这些菜是喂猪或者兔子的。只有初夏时节田里的苦菊才能上饭桌。而父母劳作回来的第一件事也并不是做饭,而是先喂饱家畜,然后才简单的做一口饭。对,只是一口饭而已。一般都是粥和馒头。馒头也是提前做好的,简单的热一下就好。就这样。不怎么忙的时候才会炒菜,大多数时候都是土豆。
最近几年,雨水少的可怜。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的。一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了,剩下的则分包给外地人了了。他们开始种白菜。现在的人真是不爱惜土壤,春季保温用的塑料薄膜没有回收,留在土里,土质下降。而这些,村里的干部也好像没看见一样。可怜那些无能为力的老人们一声声的叹息了。雨水的减少,那条小河也干涸了。人员的减少,村里的生气的也降低了。
后来,村里来了一群建造风力发电的人。他们在山头上装了发电用的大风车,也建造的办公室,在哪条干涸了的河道上修了一条通往村里的路。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城镇合并,村子列在了拆迁的范围。今年回家的时候已经有房子被铲平了。
或许有一天,这个村子就会消失在河北的版图之上。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历史的长河里,本来就留不下什么。只是可惜了一片宁静祥和之地,终将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