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几个朋友扯淡,天南海北的胡侃。后来有几个不太熟的朋友也加入其中,我的话自然就少了许多。后来大家的话题转移到育儿方面,于是大家纷纷列举身边教子有方的例子,说的最多的还是某某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或者“985”,“211”。这更让我插不上话,因为对像我这样成绩一直不好,只考了个市域普通高校,到现在也一直没有“成功”的人而言,我基本是没什么发言权的。况且我的孩子还小,直到二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才考了个双百,到现在也没参加任何校外培训班。于是我只能在一旁默不作声。
后来大家讨论的方向逐渐回到自身。孩子表现优秀的自然会谦虚一番,说自己是不怎么管孩子的,全靠自觉。也有人说起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能做的无非是“铺路”,认为孩子虽然暂时有怨言,最终会明白自己的苦心。然后我如坐针毡,先行离场。
回去的路上,我想,有些人是教子有方,有些人是教子太方。
我一向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人格养成。
富有是我们共同的期盼,然而真正的富有并不仅仅指金钱和权势,而是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
世界是多元的,我不仇富,也不嫌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每个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被扁平化、指标化,更多的是同化。我们更多地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系,以至于扩大到“别的学校的孩子”、“别的县的孩子”、“别的省的孩子”、“外国的孩子”。我认为,从本质上,这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你是,你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很特别,你也很特别。而很特别的你非要让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一样优(pu)秀(tong),那有什么办法?
最好的教育,是没有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或者把范围扩大一点,对于你的亲人和真正的朋友,最好的都不是教育,而是陪伴。陪伴并非时时刻刻,而是细水长流。子曰: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是的,我无意探讨任何实际的方法,因为不懂得原理,任何方法论都可能有失偏颇。而对原理的探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阅历和挫败的总和。
我这一生经历了许多次失败,每一次都把我打倒了。我在地上躺了一会,又继续起来,慢慢地爬,然后单手撑地,原地满血复活。这些挫败感加上我看过的那些书让我对整个世界逐渐有了整体的认知。挫折带给我戾气,读书化解掉我的戾气。
最后,作为一个拥有教师资格证的人,我想提醒一下大家,在如何开展教育活动这件事上,你不会比职业教师更专业。就像你也不喜欢我在你的专业领域指手画脚。
PS:也许有很多在看这篇文字的人,看完没什么感觉,那么,首先,你需要有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