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狠人,一个是商鞅,破除了贵族爵位的世袭制,要想拿爵位,只有立军功。一个是杨坚,设立了科举制度,想做官,行啊,考试!
然后发生了什么事?秦国在施行商鞅的变法之后,逐渐强大,历经六世,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而杨坚的隋朝,我们可以看到,出了多少厉害的人物?李世民、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魏征等等等等,虽然贞观之治是在唐朝,但是李世民和他手下的那帮能人可都是在隋朝的时候培养的。如果没有这些能人,他李世民能搞出万国来朝的盛举?不可能!这么大的阵仗,除非他是神,不然就他一个人是搞不出来的。
士子入秦之后,针对怎么用人,嬴渠梁开了一个大会,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人尽其才”,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短时间内如果拿不出办法识别人才,人家可能就要走。而那些士子,也是当面嚷嚷着让孝公尽快安排职位。嬴渠梁最后取的办法是,给三个月的考察时间,让这些人去寻访秦国各地,然后拿出策论,再根据策论来定官职。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一个故事,有个北大的学生,他入职华为没多久就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建议给任正非,任正非看了,说了一句“神经病”,原因是信中所写和华为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这些意见根本用不上。也就是说,这个才子所写的东西完全只是他自己心中所想,就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华为需要的建议是在根据华为实际情况下提出的改革建议,这样才能进步,讲求的是务实,而不是空谈。
卫鞅本可以借助景监直接面见秦孝公,毕竟他的谋划曾经让孝公胆战心惊,孝公也很欣赏他,特别是在上一集中,听到卫鞅说,变法是为了一统天下做奠基,直接惊呆了。所以孝公很注意这个人,认为他是个深谋远虑、才华横溢的乾坤大才。但是卫鞅却依“大道”去基层探查秦国实际的情况,在探查中,他发现,那些为国家出生入死,战功累累的下民,却没有得到一点封赏,连个爵位也没有,而所有的功劳赏赐都给了贵族。他沉默了。
六国士子入了秦,共计一百六十一人,这让杜挚害怕了,因为整个秦国的官职也就只有两三百个,若是这些士子都留在了秦国,那那些老世族的后代怎么办?他老甘龙的族人怎么办?虽然说话的是杜挚,但是却说到了老甘龙的想说而没说的,老甘龙为了抗拒嬴渠梁,做了一件事儿,那就是把那些战死老世族的儿子们统计起来,报给嬴渠梁,让嬴渠梁给他们安排官职。这事儿看似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时机不对,如果按照老甘龙的意思,把这些人安排了职位,那等士子们游历秦国回来,立了策论,但是却没有按照约定安排职位怎么办?说白了,就是老甘龙在暗中抗拒嬴渠梁。
而且就算那些士子留了下来,老甘龙也不会就此罢休,他有的是办法赶走他们,具体就是“无根之水,怎能长久?”意思很明白,这些人虽然有才能,但是在朝中没有羽翼,没有根基,所以是“无根之水”,那么他就算在朝中做了官,也可以通过各种为难雕琢,让他们知难而退,所以是“怎能长久?”
从这里嬴渠梁也看出来了,老甘龙这老狐狸对于招贤令的事儿表面是赞成,但是内心却是极度抗拒的。但是这个事儿吧,老甘龙做得很绝,在没有和嬴渠梁商议的情况下就私自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书发给了老世族,这样一来,“烈士遗属,国人勋臣,他们都会群起响应”,这就是老甘龙暗中在拉拢秦国的大部分老世族一起逼迫嬴渠梁,以合理合规的建议,让他把职位都给老世族,不给那些士子,这样,就破坏了招贤令。嬴渠梁找到了赢虔商议,取了个中,老世族子弟“只补军职,不补官职。”这样既封了老世族的口,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还趁机警告了甘龙。
从这里看出,国君嬴渠梁和领政大臣老甘龙之间并不是很和睦,但也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所以总有不和的时候。而此时,嬴渠梁继位没多久,为了巩固自己的军权,其实在很多问题上面,就已经在逐渐边缘化老甘龙和杜挚。招贤馆问题上,启用景监车英,让他们放手去干,把杜挚排斥在外,而且以秦国原本的祖制,车英是不能参与到朝中大事的,但是嬴渠梁在车英离间戎狄后,破格提拔,让他进入朝堂,孝公一方面在想办法强国一方面也在逐渐培养自己的人,这其实也是“势”的一种,但是法家的势,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违背法律。
本集有两条主线,一是孝公嬴渠梁和老甘龙杜挚暗中较劲,两人表面和睦,但是都在暗中较劲。二是通过各种画面和对白,表现卫鞅的想法、经历以及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