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作文课的同学有多少,我不知道。不爱上作文写作文的,可是大有人在。不管你想不想写,会不会写,习作任务都在那里,不离不弃。正因为不想写不会写的学生太多了,作文教学就变得相当重要,而又可有可无。为什么说“可有可无”呢?一言以蔽之,你讲了他还是不会写啊。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帮助,引导,带动。只有当他不厌恶写作了,才会想办法往好里写,往长里写,到那时,或许不需要老师喋喋不休的教导,就能“下笔如有神”呢。当务之急就是努力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是目前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因此,每次作文指导课都必须想着法儿换着花样儿玩。对,就把作文当成玩好了。每次就明确两个要求,一个形式上的,一个语言表达上的。比如《__的自述》,首先要写成“自述”,其次要写出特点,生动是更高的要求了,一般同学做不到的。
习作六要写童话。三年级也专门写过,看图的,写对话的,都是。大家并不陌生,但总是写不好,有的甚至把《白雪公主》《三个小猪》之类的缩写一下完事。这次,绝不能按以前的套路指导了。
课堂上,我先给他们读了一篇文章《陶罐》。文章很长,故事也很吸引人。读完后,请他们交流感想,引导他们理清思路结构,发现文中的“三”,也就是三次找到陶罐,陶罐的三次奇异之处,“我们”对陶罐的三次态度。这类似于绘本的“重复+变奏”的写法吧。
我说,其实我们读过的很多故事中都带有“三”,三个人物啊,三件事啊……同学们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还有“三打白骨精”“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个小猪盖房子”,还有绘本《今天运气真好》老狼去了三个朋友家……
很有意思的话题吧?说到“三”,古今中外与之相关的成语、诗歌、故事还真不少。
成语如:约法三章、退避三舍、狡兔三窟、三人成虎等;
名言有: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等;
故事有:三过家门而不入、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哪吒三闹东海等;
诗句有:卷我屋上三重茅、白发三千丈等。
前段时间热播剧《三生三世》也是吧?
这是字面上就带“三”的,无非两种意思,一是确指,就是数字三;一种是虚指,表示多。根据上下文不难理解。
隐含的“三”就更多了。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刘关张三结义,为什么都是三个而不是两个或四个?《诗经》里“蒹葭”等篇为什么都是三小节?很多故事里主人公都是三个,许仙和白娘子中间隔着个法海,张生和崔莺莺全赖红娘相助……
如果我们也用上这个“三”的密码,是不是难度就降低了呢?翻了两个组的作文,多少有点意思了。
野餐
一天上午,酿酒高手白狐儿、好嗓门小黄鹂和小画家猴水儿相约去野餐。
他们找了一个好地方,这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不远处,一条小河缓缓地流淌,河水清澈见底,五颜六色的卵石仿佛首饰一般装点着小河。白狐儿在草地上铺下一块野餐巾,这块野餐巾是她精心挑选的,比天上的云朵还要白。接着,她把一个白酒壶和一个篮子放在上面。白酒壶里装着她酿制的美酒,篮子里装着各种美食:红通通的苹果,香喷喷的奶油蛋糕……光看着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小黄鹂什么都没带,猴水儿呢?带来了他最心爱的画板。
三个好朋友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开心极了。白狐儿拿起白酒壶,小心翼翼地把美酒倒入小酒杯里。朋友们举起酒杯,细细品味。酒香缓缓地向四周蔓延开来,不说整个森林都弥漫着酒香,至少他们三个都为之陶醉了。小画家猴水儿看着这大好风光,情不自禁地做起画来。小黄鹂坐不安分,索性飞到空中,唱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歌儿。唱累了,就啄几口蛋糕,喝几口小酒……
不知不觉中,酒没了,篮子空了。白狐儿正收拾着东西,只听猴水儿大声喊到:“伙伴们快来看!我画好了!”白狐儿和小黄鹂看了猴水儿的画,不由得夸赞到:“画得真好,真是活灵活现!”
时间匆匆,到离开的时候了,大家依依不舍,但也无可奈何。天下没有长聚的时候,总有一天要分别。
(语言美,故事美,美酒,美声,美图……给人美的享受。最后有一丝落寞,是否与小作者自身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