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三观
这篇文章是我对武志红老师"A与-A板块"的总结,也是自己理解的总结。但说实话,我觉得其实我还是没有非常理解,因为真的很颠覆三观,很多时候都让人感觉是误会了作者的意思。这些思想让我最近一阵都在阵痛,三观在重组,于是我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希望能理解基本到位。但到现在我仍旧觉得这个版块部分内容是我不能理解接受的。我觉得大家不管是看谁的观点,都不要盲目相信,如果这部分的确不接受,那就不接受,或者说不完全接受。
A与-A
外向和内向就是一组A与-A。类似的还有勤俭与浪费、勇敢与胆小、自律和散漫等。
A与-A是共存的,且越A则越-A
如果一个人外在特质是A,他的潜意识深处一定存在一个-A,但大部分人都发现不了自己潜意识里的-A。比如一个看起来很快乐的人,潜意识里一定有个悲伤的存在。这有点像有光就有影。
比如那些著名的笑星,胖姐沈殿霞、卓别林、憨豆先生等,都有过严重的抑郁症。那些看起来很外向的人,其实内里都有一个内向的自己,那些外向的人,往往都不会轻易敞开真正的心扉,反而那些外表看起来内向的人,会把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掏出来讲。
想想自己其实也一样,小时候给别人的形象是好孩子,但其实内深处还存在一个“小恶魔”,上课不听课、不写作业、爱打游戏。我给我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不同形象,小学的同学觉得我是一个外向贪玩的人,初高中的同学则觉得是我一个内向和懦弱的人,现在的同事则以为我是一个外向的人。但是他们其实不知道,乖巧和调皮、外向和内向都是我。
为了和别人建立关系,我们追逐好的A,将-A埋入潜意识
“好我”是我们和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从小,我们被直接间接地教育要听话、努力、好学、坚强、乐观...于是我们为了和父母、学校、老师、同学、同龄人等建立更好的关系,我们去追逐好的A,而避免-A。
但这些-A特质并不会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只是没有被自己发现而已。一个人的表面越找不到-A,他的-A就被潜意识埋藏的越深,你需要越深入他的内心才能找他的-A。
放弃二元对立的“好坏观”
我们总是习惯持有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去主观地评价事物,于是有了对和错、好与坏,于是便去追求对的,厌恶错的。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这些判断都是主观的,“对”和“错”、“好”与“不好”这些形容词本身就是主观的产物。
原初的人性,是超出了二元对立的,是合一的。
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
潜意识支配我们被-A吸引
我们的意识越朝向A,我们的潜意识就越被-A吸引。
你有没有人这样的体会,自己喜欢去接触拥有自己-A特质的人?比如,如果你内向,你想接触外向的人;你胆小,则喜欢勇敢的人;你纠结,这喜欢果断的人。
这种现象本质是人们的-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的-A,那么潜意识就会指引你去接触具有-A特质的人,这样你就与-A品质建立了联系。
所以,人们总是被具有自己-A特质的人吸引。这个现象可以解释蓝颜知己和恋人的区别。两个人如果很相似,有各种相同的性格、习惯、行为,他们很合得来,什么话都能说,但是如果他们没有相互吸引的特质,他们不会是恋人,止步于知己。因为真正骨子里的吸引必然是因为有不同的特质,温柔的人喜欢野性的人,纠结的人喜欢果断的人,...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同时A和-A,拥抱完整的自己
是不是所有人都是在外面显示A而将-A埋藏在潜意识里呢?肯定不是。当我们发自内心的做一件事时,意识和潜意识就统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说没有潜意识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A与-A同时展现呢?只有A不好么?
这是因为,A与-A本来都是你的一部分。-A不可能被完全消失,如果藏的越深,当被发现的时候,就容易以破坏性的形式展现。
接受全部的自己,不嫌弃不躲藏。没有什么好的自己、坏的自己,那都是自己。你可以坚强也可以软弱,可以克制也可以放肆,可以大方也可以小气,可以热情也可以冷漠...那都是你,拥抱完整的自己。
练习
找到十个描绘你自己的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这就是A与-A。你可以拿出一张纸来,把这些形容词写成一列,在把反义词写成另一列。然后对自己说:我可以A,也可以-A,我可以同时拥有A和-A。
比如,我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我可以同时拥有内向和外向。更好方式是,找两个人帮助你,他们分别在你左侧和右侧。一个人对你说:“你可以A。”另一个人则说:“你也可以-A。”然后他们同时说:“你可以同时拥有A和-A。”
我可以:
上进 颓废
正经 逗比
拘谨 潇洒
自恋 自卑
果断 优柔
勇敢 胆小
被动 主动
条理 混乱
懦弱 凶悍
理性 感性
难道我们要变得不好?
这里也是我最大的疑问,甚至因为这个堕落了一阵。如果那些不好的特质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不去避免而是拥抱,那我们岂不是变的不好了?
武老师的解释是:首先,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不好其实未必真的不好,例如平庸并不一定不成功差,内向未必比外向差。其次,我们在体验和觉知上感受自己的一切,但是行为上,要避免去伤害自己和别人,伤害自己肯定不能干,而别人的人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比如你可以上进也可以不上进,这都OK,没人规定不上进就不好,工作不那么努力、业余不学习都OK。但是你去杀人放火就不好了,这伤害了别人。在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情况下(因为别人的人生不是你说了算的,你只对自己的人生说了算),想做什么尽量去做,去吃,去玩,不压抑,充分释放。最后,自己能成为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
我的想法是,看到自己的-A不代表要放弃A只是追逐-A。一切的核心是“follow your heart”,按照你内心真正的渴望去生活。拿游戏来说:如果熬夜打游戏自己的身心并不快乐,那就不这样;如果每天都很自律地上进让自己很满足,那就这样自律地上进;如果觉得自己很压抑很想玩游戏,那就玩。当这样想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拥抱完整的自己和自律并不冲突,如果内心真觉得要自律的去完成某件事情,那就去自律的完成,那是你人性中A的一面,它也是你的一部分。拥抱完整的自己可以让自己自律的不那么虚伪,如果你的内心是渴望云游四海,却因为别人的渴望而虚伪的自律上进,那么-A总有一天会以破坏性的方式反噬你。关键是你要明白什么是你真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