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聊了“乱翻书”,今天接着聊“读书吧”,主要是想说公众号的制作。
说到俱乐部的存在,往早里说,是从2004年开始的,已经15个年头。稍晚一点的口径,从2008年开始,也有10年了。在学校的时候,总有领导追问:“你为什么要写?”“你为什么要发到网上?”“你为什么……”常常哑口无言,被问得心慌意乱,被问得心虚盗汗。记得最早一次被追问,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吃住在学校,早晚无事,又嫌弃学校里的绿化全是松柏,像烈士陵园,就自己掏了些小钱种花草,结果老教师定性:“这家伙一定是想入党想疯了!”痛哭了一场。
刚才晚饭,前高老师问前刘老师:“为什么没有收入要搞这个俱乐部?”如今脂肪已经很厚了,包括脸上的,所以,云淡风清地夹了个寿司,一口吞下去,吧唧吧唧了下嘴,回答她:“其实吧,我认为做这个公益俱乐部和吃饭、喝酒、钓鱼、打牌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打发业余时间而已。”赢得前高老师一片赞许。尔后前高老师又问现任的冯老师和段老师:“既然什么收益都没有,你们跟着后面死心塌地干什么。”老实的冯老师叹了口气,啥都没说,狡猾的段老师说:“俺完全是因为仰慕刘老师,而去上课的。你应该知道,要是跟我谈钱,我肯定不高兴去上。”俺眯着眼,咽下了最后一口鱿鱼丝,满足地打了一个饱嗝: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其实就是原来做了,舍不得或者不好意思不做罢了。
正经地说两句。
应该说,它还是一个对教育有想法的聚合体。想法是一个中性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对教育的现状不满意,但同时我觉得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我们能为这种改变做一些事情,于是,我们去做。这就是我说的“做自己想做、能做、可做之事。”
为什么做?刚才说的,因为对教育有想法。
为什么做?因为希望能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一部分老师、家长和孩子,往自己期待的方向去发展。
为什么做?因为自己想改变。
为什么做?因为能从中找到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幸福感。
这些,应该是这个群体聚集在一起并前行的动力根源。套句时髦的话,叫不忘初心。
为什么做得不够好呢?
因为不够专注,我们并没有全力去准备课程和推动活动;
因为不够专业,还有许多专业事项需要提升;
因为不够用心,并没有把它当做事业做,而仅仅是就课论课,缺乏课程意识;
因为目标意识不强,许多该总结的没有总结、该固化的没有固化、该发展的没有发展;
因为对象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调动受众的积极性。
为什么能做呢?
因为相对没有人比我们专业,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各个学校的老师;
因为我们和社会培训机构相比较,更纯粹;
因为我们有各种专业的人才,科任老师、志愿者、信息技术、摄影、摄像、制作,等等;
因为我们爱孩子,并愿意为他们心甘情愿地付出……
因而,过去的一年,我从未想过“做还是不做”,而是想“如何做好”,我想这是我们需要一起来思考的话题,今天抛出来,等学期结束后,我们可以来一个沙龙。
俱乐部的运行,大体就是两块——虚拟的和线下的。
虚拟的:
一是网站,这两天没有续费,上不了了,续过域名费、服务器租金之后,怎么用好是个问题,网站,当初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可控的成长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保存和交流会员的作品,交流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一直没有能推广下去;
二是微信公众号,几年下来,粉丝6046人,不算少,也不算多,但阅读量、转发量不高,说明公众号的制作等等还有许多该提升的地方;
三是微信群、QQ群、邮箱等,基本处于植物没有大战僵尸状态。
线下的,就是俱乐部训练营了,是家长们看重的课。课,小古文指向文学素养积累,读写绘指向发现和(口头)表达,习作指向文字的表达,数学宫指向思维,其实我们还想开从来没有开成功的电影课,还有我们线上的“诵读”微信群,以及“你写我评”“同题作文”等网络课。
合起来是什么?电影(形象)启蒙、绘本摆渡、数学架桥、阅(诵)读积累、习作表达。最终指向是“喜阅读、勤思考、乐分享、高品位、有个性”,就是我说的“身心健康、能坚持阅读和习作的、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能独立思考的孩子”,当然,不仅仅是孩子。
要达到这个目标,老师和家长应该做什么呢?让自己更专业。或者,我们应该固化和系统化梳理自己的一些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因而,2019,我有几个小目标:
最后,说说公众号的制作。如果说,把前面提到的这些平台全部取消,只做一件事的话,那就公众号。因而,我们更需要关注公众号的制作。
公众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质:一是应该是和教育或者俱乐部相关的;二是应该是对家长和孩子有益的;三是要尽可能是原创的。
公众号应该满足这几个基本要求:一是主题要分类,二是要图文结合,三是开篇要有关联音乐,四是内容要准确耐读,五是要有俱乐部推广图片,六是要有关联的链接,同系列的内容,最近、最相关的内容,七是要有原文链接和相关标签,便于检索。
1. 俱乐部的几个导师能完成自己的儿童文学作品,并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我坚定地认为,中国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只能从小学教师中出,最好从读书吧俱乐部的导师中出。
2. 录制一批课,放在公众号,便于更多的孩子点击学习。
3. 俱乐部导师每人在班级引导共读2本儿童文学作品,并将共读过程在公众号和俱乐部网站分享。共读的作品推荐使用金波老师的作品和新蕾出版社的外国经典儿童文学系列。
4. 固化一种俱乐部的课程资源,争取公开出版,比如写作,比如绘本,比如电影课程。待大家讨论决定。
5. 设置5个班级图书角和5个家庭图书角,俱乐部免费提供书架和相应图书,一年或者一学期更换一次图书。
6. 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俱乐部师生作品50篇。
7. 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在俱乐部网站建立个人读书、写作专帖。
8. 有1个会员能全年阅读50本以上的书或者写10万字。
最后,说说公众号的制作。如果说,把前面提到的这些平台全部取消,只做一件事的话,那就公众号。因而,我们更需要关注公众号的制作。
公众号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质:一是应该是和教育或者俱乐部相关的;二是应该是对家长和孩子有益的;三是要尽可能是原创的。
公众号应该满足这几个基本要求:一是主题要分类,二是要图文结合,三是开篇要有关联音乐,四是内容要准确耐读,五是要有俱乐部推广图片,六是要有关联的链接,同系列的内容,最近、最相关的内容,七是要有原文链接和相关标签,便于检索。
主题大概有这样的几种。一是俱乐部事务的,比如“活动”“通知”“报名”“指南”等。二是与阅读相关的,有“图书馆”(图书介绍)、“电影院”(影片介绍)、“共读”(一本书的引导过程)、“诵读”(古诗词等作品的朗读)、“读吧”(阅读心得的分享)、“乱翻书”(乱翻书群的分享);三是与写作相关的,比如“写吧”(学生习作的展示),“影吧”(影评展示),“同题作文”“你写我评”等,比如原创作品的展示等,比如“小小说”“游离于教育的三界”。四是其他可以展示的,比如“秀秀吧”(优秀学员的介绍),“家教”(家教经验分享),“茶吧”其他话题的梳理,还可以设立一些可以做连载的话题,比如“牛言非语”等。这些分类尽可能集中,不单独分,前面用引号内内容,具体内容在双竖线后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