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书稿
就是用一篇文章讲一本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
我加入“樊登读书″三年多了,这个内容是比较熟悉的, 也倍感亲切。
讲书稿的框架及方法。
(一)干货类书籍
工作生活的指导丛书类,比如说自控力等等。它的形式基本上就是总分总。
1.暖场
用提出问题、生活案例等,引导读者:为什么要看这本书?介绍这本书以及这本书可以解决什么切身问题,满足什么需要。(引出主题)
2.正文
可以将震撼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自由发挥,但要讲得有趣而有故事性。(可结合自己知道的案例)
知识点,一般3~4个不要太多。也可以把几个金句(段落)延伸,直达听众内心。
3.结尾
概括、总结、升华、点题。回归到: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让读者有所收获。
(二)小说类书籍
文学作品《边城》《月亮与六便士》等。
1.暖场
还是吸引读者,为什么看这本书?这本书有什么文学价值?作者是谁?作出的厉害之处在哪里?
2.正文
将人物关系、故事情节讲清楚,可以分3~4部分。也可以渲染情绪,感染读者。
3.结尾
概括、总结、点题,把深意挖掘出来,带个人们“朴实″意义,带给人们启发。
(三)正文逻辑框架
清单体:列表、展现,比如《72堂写作课》。
并列关系:部分之间没有联系,或故事独立性很强。《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城南旧事》等。
递进关系:论点之间层层深入,《活着》《如何阅读一本书》。
现在想来,平时在不同的群体里分享给大家的文字形式,应该归类于讲书稿——不太成熟的讲书稿。
二、拆书稿
精读完一本书,讲书拆成5~10个小部分,每个部分用讲书稿讲,有独立的主题,类似于广播连续剧。
我想到了小时候,在收音机前听到的评书。
(一)写作要点
1.一本书用五到十篇文章来解读
2.每篇字数在2500字左右。
3.每一篇都有导语、正文、结语、今日的主题。
4.导语是回顾上一篇的主题,结尾引出下一次的主题。
5.正文一般再分为3~4个小小话题来阐述。
(二)写作框架及方法
1.书籍介绍
作者、写作背景、意义、概述,先让读者对这本书有个大致了解,以及我们接下来分几部分拆解。
2.书籍拆解
若分10篇,篇与篇间有联系(回顾……引出主题)。拆前做好准备,重点章节重点讲,不重要的几章可以合并讲。
建议多用思维导图,进行整合和合并,这样也便于有逻辑、划分主题和内容。
3.总结升华主题
拆书稿与讲书稿写法大致相同,但拆书稿要忠于原著。
利用假期这两部分内容都可以尝试去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