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惊艳后世的,除了治戎理民之略、奇谋妙策之才,还有《出师表》这折奏章。
名义上是奏章,但读起来它更像是封信——诸葛亮在北伐离国前,本着对国家、对先王的不二之心,以长辈兼丞相的身份,为后主刘禅写了一卷当王注意事项。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其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字字忧心、笔笔带泪,教给这位当王的该怎么奖惩、该如何讳私,拿什么应对巨细,当父母的教育孩子,也不过如此吧!
这便是诸葛亮的周全、诸葛亮的谨慎、诸葛亮的手把手之教育。
一封信,13次先帝。诸葛亮打算亲手把刘禅塑造成刘备那样的王。然而人和人不尽相同。刘备白手起家,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才练就了善战的本领和识人的眼界。刘禅则生长于帝王之家,其性格和认知也自然有了不一样的发展,以苦口婆心的姿态去灌输不符合他认知的理念,即便是一纸书写满条条框框,如果不能放手让受教者去做,不放心让他自己去发挥,其成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不信,你看——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刻废除丞相制,任用新人——改集要职于一人制为二人相互制衡制;停止北伐,与邻国交好——虽说少了称霸天下的野心,臣民却得以安居29年,岂不伟哉;无以敌军,投降魏国——表面看是无能的选择,实际上避免国土血流成河,心系百姓,不得不说是仁义之举;至于“乐不思蜀”的逢场作戏,也只能说明在当时的困境下,刘禅的逢场作戏式应对,仍是为了保全性名,以得东山再起。
没有诸葛亮辅佐的日子里,刘禅的很多抉择是有悖于诸葛亮的反复教育叮咛的,是真正的刘禅式治国,但它们仍有其见地和思量,符合当时的时局现状,不失为明智之举。诸葛亮的手把手式传教,怕是要失望了。
未来是孩子的,当放手让孩子展翅一搏,至于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孩子有自己的方式,何必手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