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除夕夜,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还在“团圆”的路上。
上海的街头空空荡荡,阳光空前灿烂,亮的刺眼。
写字楼下日夜不停的地铁工地静悄悄的,巨大的钢筋水泥寂寞地横亘在那里,喧嚣和尘埃一起杳无踪迹。
我很幸运,虽然是一个身处异乡的人,却每一次都惊险地躲避过了春运大潮。
读大学的时候开始离家在外,每年寒假开始,春运还没有开始,寒假结束,春运已经过去。
工作了以后,父母心疼我,大多时候都会提前来到上海陪我一起过年。
我只有在电视上和朋友的口中,听过有些类似于灾难大片一样的春运现场。
一点都不夸张,据说有人因为拥挤而昏厥,有被踩踏的,有内急当众“释放”的。
有张图片让我记忆很深,火车站台上,一张白布单掩盖着一个人影,下面露出一只脚,这是一个在春运途中猝死的人。
每年都有各种关于“团圆”的故事发生,今年看到一个骑自行车回北方的人,却感觉到天气越来越热,问了警察,原来自己骑反了方向。
这好像一个笑话,却让人心酸的笑不出来。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春节团圆,好像已经不是一种内心的需要,而是一种形式,一种必须完成的仪式感。
每年都会有人提前开始为了这个纠结,怎么抢票,怎么请假,还有如果夫妻双方不是同乡人,到底去谁家过年?于是开始一番夫妻大战,到底是你家还是我家,变成了一个权力的争夺,好像两个人的家,倒不是家了。
就算顺利地回去了,又是一番心酸的开始,有的人被逼婚,有的人被催生孩子,还有的在异乡奋斗的年轻人,被父母谴责不孝顺,说看你在外面奔波一年,却拿不回来几个钱,还不如在老家随便找个工作算了。
故乡在想象中,应该是一个滋养我们的地方,可是每次回去,都有一种深深的消耗感。
一番奔波下来,感觉比上班还要累,我们把这种累归结于旅途的往返奔波,而故意不去看这种“假性团圆”。
西方人估计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这个传统节日,为什么不在这样一个难得的休假里面,和自己的配偶、孩子在一起放松几天,共享天伦,偏要南奔北走,好像一定要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才是真的回家了。
你告诉他们我们这有民工潮,大家都要返乡看看孩子和老人,他们又不理解了,孩子为什么不带在身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大家都挤在一个时间回去看?不是这个时间就没有时间吗?中国人一年就一次假期?只有这个时间看了才算看?
你没办法跟他们解释,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
反正春节了,就该回老家,哪怕一年所有的假期你都不用回去,过年是一定要回去的,因为我们国人讲究个“团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团圆?七大姑八大姨的凑到一起就是团圆吗?千里往返奔波,就为了听各种“指点”?
中国的家庭观念永远都是含糊不清,没有界限的,哪怕子女已经成家立业,只有生养他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好像他自己的家就是假的家,是依附于父母子女的家存在而存在的。
到了年龄了就该结婚,结了婚就该生孩子,生了孩子了就该本本分分地守家守业,说什么梦想和远方?这是不现实的,不现实的就不好吗?他们也不知道好不好,但是大家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当然就是好的。
我想象中的团圆,应该是心的相聚,哪怕相隔遥远,也心意相通。父母和子女的爱是联通的,如果太远太忙,选个其他的日子相聚就好,如果喜欢独身丁克,只要你想好就好,你喜欢梦想和远方,就大胆的去吧,哪怕受了一身的伤,穷困潦倒无所依靠,你就回家,这里永远有一个不会指责你,只会安慰你的地方。
非要在同一天守着电视看春晚就那么重要吗?哪怕心的距离像隔着一座山?或者干脆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你的痛苦我不明白,我的快乐你也不愿意听?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团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