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迈克贝克特尔写的一本书,原本以为会是“术”,但看下来,更像是“道”。一步一步的告诉你没有人天生会沟通,作为沟通中的个体之一,并不是矫揉造作、模仿他人才才能达到沟通目的。
1.
接受自己
先想一下,你是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人呢?
“内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独处就可以获得能量的人。让交谈更有深度。
“外向型”是指那些通过群体交流获得能量的人。他们倾向于通过交谈来思考,让交谈更具行动。
内向型的人通常在沟通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种意识“我肯定哪里有问题”,而外向型的人会认为“你肯定哪里有问题”。
两种型的人并无对错之分。
总有内向型的人希望自己能一瞬间变成外向的,但想想作为从小伴随长大的习性,想要连根拔起,确实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的,或许自己还会觉得别扭。
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真诚很重要。真我的交付更容易让别人接受,同样别人也更愿意交付真心来给你。
我的师父(销售)在最初教育我的时候就说: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只有把客户真正的放在心上,考虑他们的需求,才是正确的做事方式。对于已经见过无数销售的老主任来说,你要做些什么他一眼就看得出来,阿谀奉承是次要的,你需要的是无形中去感动他,其他技巧和套路也同不再那么重要。
我认为,对于沟通成功与否,定义它的不是话多或话少,而是双方是否对互相达成一定认知。每一次的沟通都是一个相互试探的过程,如果你是内向型强装外向,总是会在交谈中被识破的,那时就很尴尬了。
所以,请勇敢的接受自己,你是最棒的!
所以,在沟通中展现自己最自信的状态吧,此刻的你肯定最最迷人。
我正好是偏向于内向的人,从看完这本书开始,我愿意接受自己的这个性格状态。
作为内向的人,正在沟通时,我该怎么调整自己的内心呢?
2.
拆掉思维里的墙
在准备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先抛弃自己以下的3种想法,做好内心建树。
想法1-社交太可怕
交流之前,我们会不可避免的在内心中对之后的交流情景做个预设。
当你的预设是:对方怒目圆睁,开始斥责你,或者你一进去,才刚开始说话,就前言不搭后语,再或者对方或对方的朋友疑惑的看着你,把你当猴子耍戏一样……
这个情况就有点危险了,因为你会自动的停下脚步,不再靠前。你认为这些预设所带来的伤害你可能不能接受。
但,你好像忽略了一点,这些都是你预设的。如果他们微笑着对着你呢?如果他们在你说不上话的时候主动和你沟通呢?这些也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当你需要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先把交流状态想的美好些,让自己更有动力,不再踌躇不前。
或者,你想下,如果总归都是需要交流的,早抓住机会不是更好吗?你还有更多的时间来扭转他对你的看法,现在不上前交流,下次你也不保证会主动上前。
那就立马上前吧!
想法2-会不会打扰别人
这种想法的人,第一个担心点是他人恰好忙,而我正好撞枪口,第二个担心是我会不会不被人喜欢,这时,无论做什么,都算打扰了。
第一个担心和眼力劲有关,那就找人家不忙的时候就好了,不是忙到要死要活的人,其实会愿意停下工作或者一边做一遍和你沟通回应的。
第二个担心就需要去调整自己的心理了,仔细想想,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不被喜欢,是话题不多、不够漂亮还是其他?无论是交际聚会、还是研讨会,总有游刃有余和躲在角落的人,看下这两者,他们和你的情况又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沟通方式有两种,一是有人主动沟通,而是自己主动沟通。相信自己,你有独特的魅力,当别人主动沟通时,抓住机会就好,这时你连挣扎都不用了。当你需要主动沟通时,想想或许当你主动去靠近他的时候,他很开心能认识你呢。
想法3-沟通完美主义
我们总期待沟通中不出现卡壳、沟通后意犹未尽相见恨晚。
但这些,不只是与你的沟通技术有关,与对方也有关,允许对方不按常理出牌,也允许自己在沟通中没完全做好准备吧!
所以,不要在出现意外时,格外懊恼,可以尝试总结沟通中的问题为以后做准备。
3.
变身有趣的人
首先,怎么定义有趣呢?我认为沟通中的有趣的人是对方可以和你身上获得他想了解的或者从未了解过的东西的人。
怎么让自己变得有趣呢?
首先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比如:今天不坐公交,走路回家,听下周边的叫卖声,观察下周围的人事物。
然后给别人装逼的机会。在向别人提问时可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把“今天过的还好吗?”换成“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吗?可以说给我听吗?”让别人多说,你才能更多的加入他喜欢的话题。
最后,总结沟通话题,搜集Ta喜欢的话题,下一次在针对去讲,如此反复。在每次的沟通中都不断刷新对Ta的认知。
这些,都需要我们真正把别人放在心上,而不是为了只某个目的去接近。对于朋友和客户都一样,为别人考虑,才能被别人喜欢。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1.接受内向的自己,向他们展示最真我的状态
2.拆掉思维里的墙,不要恐惧社交、做好准备不要担心打扰别人、不要给自己的沟通太高要求
3.变身一个有趣的人,让别人真心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