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感悟最深的是他在书中讲父亲从生病到死亡的过程。也许是因为奶奶也是从偏瘫到全瘫,最后去世,而这十几年中,家人也尝尽了家有病人的苦楚,我对蔡崇达的这段经历格外有感悟。
从患病到最后离世那些年,奶奶的性情确实变化了不少。那个性格刚硬、雷厉风行的老太太消失不见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怕死、怕孤独、动辄哭泣的老人。我无法体会奶奶的心情,就像蔡崇达无法体会他父亲的心情一样。他会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病中的父亲,我也一样。四肢健全的人根本没办法深刻理解受肉体制约之人的苦痛,就像医生可以很清楚的告知病人疼痛的等级,却永远无法感受那折磨的疼痛。很多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体会了,才能明白个中的艰辛。而往往这“第一手”的体会是没办法向他人描述的。
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身体的人的内心变化从患病之日就开始了。自出生起就习惯了的身体,忽然不再受自己的控制,像一个倔强的孩子,你让他往左走,他偏偏往右跑,或者压根儿赖在地上一动不动。很简单的动作竟成为练习杂技似的艰难。这个时候,作为这肉体的主人,会有怎样的心情?我见过患病初期的奶奶用她的好手拼命的打那只坏手,而那只坏手从始至终都只是软塌塌的垂着,只有左手感受到满满的反作用力。那时候的奶奶是气偏瘫的右手,还是气自己不争气的命运?她有没有在心里问过神明,为什么让她得这种病?为什么要制约她的肉体?这一切,我无从得知。但从奶奶整个衰弱的过程我看得出,她一定在心里无数次的问过、责骂过,直到有一天彻底地接受了这种肉体的状况。从那时起,刚硬从她的性格中溜走了,一个老人的无助和软弱被疾病暴露的一览无遗。看着能够自由行走的我们,她开始担心被抛弃,仿佛自己是一件破旧的零件,在“家”这部机器上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只等着被拆下来丢在一边。当探访的亲友问候她的时候,她会哭泣,发出浑浊的呜咽声,却流不出一滴眼泪。我那时对她这样的举动很是恼火,哭哭啼啼的好像我们虐待她似的。但如今,我才慢慢理解她的辛酸。来看她的人会问候她:“你好吗?”让她怎么回答呢?一个连自己身体都控制不了的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不得不依靠别人的人,会好吗?
人总是后知后觉的。在奶奶去世九年后,我居然因为看了一本书,才开始理解她的内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一个曾在我们生活中为我们撑起一片天的人,因疾病困在自己的肉体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暴躁、猜忌、无理取闹和冷酷无情,却看不到他们心里那一份沉重的失落和抵抗命运的犹豫不决。人类这个群体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结局:死亡。这也许是上帝最公平的安排。因为我们有限的生命,每个人在这世上活过一天,就代表朝衰弱迈进一步。有一天,我们也会受到肉体的制约,也会体会到自己失去对身体控制的那种绝望。面对命运,我们叫骂、抗争,却终抵不过岁月的力量。最终,我们都得低头。
想到这些,我忽然开悟似的意识到了一些东西,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一种平静,一种释怀。我忽然明白了,所谓接纳就是当肉体疲倦衰老时,当看到镜中自己已不再青春的容颜时,能够不再焦虑,不再抱怨,不再愤怒。可以深深地叹一口气,也可以伤怀一小会儿,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我是Lee,喜欢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