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到简书的第一天,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葡萄牙的高山》,非常为作者马特尔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体裁故事所撼动。虽是短篇小说,但也真的是一篇脑洞很大、发人深省的巨作。那么来一篇读后感吧。
“人类只是直立行走的猿猴,而非堕落凡间的天使。”这个简短直接的定义是全书主旨,也是全书最触动人心的句子。这22多万字传达的最重要的一种感受,就是——“孤独”。
孤独好像是很冷门的一种感受吧,乍一想,这是一个很快节奏的世界啊,人们恐怕很难有这种不合群的感觉。
你也许是一个工作者,你为做好一个业务绞尽脑汁,没空孤独;你也许是一个学生,你有课本陪伴,你的大脑终日为捉摸不透的知识点运转,没空孤独;。一个人吃饭,没事,刷刷剧就吃完了;一个人回家,没事,听着歌路就走完了。
也许你要说,即使有了朋友,也会孤独的,可倘若这世界上的一个人,他甚至已没有一个亲人了呢?
这便是小说表达的极致的孤独,三个主人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不在了,面临这种绝望的境遇,他们会怎么做?
第一个人在某一天突然开始倒着走路。
“当生命中你所珍视的一切都被夺走时,除了抗议,你还能怎么办?”
1904年,《无家可归》里的托马斯在一周内失去了儿子、妻子和父亲。在那个汽车鲜少被生产的时代,借了伯父的汽车开始寻找妻子死前紧握的一尊苦像背后的秘密,他得到一本神父的日记,里面也记载了一尊苦像,被描述的不同凡响。他以为找到了它会换来不菲的财宝。所以他不顾失去工作的风险,驾驶着一辆被村民视为“怪物”的汽车,在路上撞死了几十年后村民心中的“上帝的孩子”,长途跋涉数十天终于来到日记里偏僻的小山村,那尊长有猿猴面孔的十字苦像出现在教堂里他的面前,他感到身心俱疲,喊道:“神父,我需要你!”
他只是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了,就算这是最能令他快乐的事,没了最亲的人分享,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作为进化结果最高级的动物,内心有时却也是最脆弱的吧,人类不是天使,也需要信仰的支撑,也需要神父的救赎啊。
第二个人要求医生当场为她解剖丈夫的尸体。
“告诉我他是怎么活着的”
1939年,《归途》里的玛丽亚失去了儿子和丈夫,将丈夫的尸体装进行李箱要求医生当场为自己的丈夫做解剖,马特尔用了极幽默同时又极触动人心的语言描述这场解剖。在有职业操守医生眼里,妇人不能像在餐厅点菜那样点一份尸检,这是严肃的事情,可在一个死了丈夫和孩子的女人眼里,她只想要打开丈夫的身体看到他是“怎么活着”的。男人的身体里塞满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东西,记录下丈夫生前经历的一切,
看完了丈夫的一生,妇人对医生说完了他们夫妻的一生,医生知道最后一步该怎么做,妇人躺进丈夫被剖开的身体,搂着他们的孩子—“小熊崽”,即使那是一只真正的熊崽。
完成了缝合,医生的妻子又去了哪里?妻子在昨晚新年的钟声刚敲响时忽然到访说的一番话又有何寓意?她送来的阿加莎小说与最近发生的谋杀案有什么关系?马特尔的解读有点隐晦,读者还需细细侦察,自己找到答案。
第三个人选择和一只猩猩一起生活。
“我想在图伊泽洛找座房子,和友好的猩猩一起生活。”
1980年,《家园》里的加拿大参议员彼得经历了子女离婚、妻子克拉拉去世之后,因为在猩猩群中多看了一只与众不同的猩猩—奥多一眼,这对视让他觉得他们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放弃了政府高官厚禄的生活,带着奥多前往葡萄牙高山区买下一所房子,和奥多一起住下。
在他们同居的生活中,他感受着它的深情,感受着它的善良,感受着它的聪慧,感受着它一切与人类相似却又比人纯粹的地方……
别人觉得他荒唐,可他和他的猩猩相互陪伴,彼此间并不觉得孤独寂寞。
他们会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看一片广袤的土地,那里有他们都喜欢的壮丽风景,他们一起去镇上的饭馆吃饭,猩猩的友好和乖巧让村民对它的恐惧转化成喜爱和新鲜,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主人公努力接受了奥多的生活习惯,他们一起吃很相似的食物。
最后一次去野外看风景,男人在接受了奥多的邀请后气喘吁吁的爬上了一块巨石,最终死在石头上面,猩猩朝他悲伤的呼喊几声后,向远处走来的犀牛跑去……
犀牛,在书中作者解释为有“最后的孤独和美丽”的寓意,也代表了“不可回溯的过去和无法阻挡的未来”,即永恒的时间。所以,猩猩在追逐的是什么?主人公逃离官场丑态选择了猩猩,追求的又是什么?大概是内心深处本真的自己吧。
人类并不比猿猴或猩猩高贵,他们对彼此感到好奇,有相互学习的过程。因为有了对方的陪伴,即使没有语言能够沟通,也能揣摩出彼此的思绪、情绪。
“这就是家,这就是家。”
这发生在三个不同时代同在葡萄牙高山区的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向读者展现出三个奇幻的冒险,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也都曾感受过孤独,所以他们在三个时间点纷纷踏上去往葡萄牙高山区的旅途。
为了得到心灵的救赎,不顾一切的出发、冒险,因为“这就是家”。这三段人生中都出现过的四个字,它出现在神父的日记中,它出现在妻子选择与丈夫一同长眠的瞬间里,它出现在一名官员抛弃一切奔向家的决心里。
这部作品中运用了很多隐喻,将情感寄予在不同物种、物品当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宗教元素。有人说这本书讲爱与信仰,有人说这本书讲苦难与救赎,这就是阅读和写作的魅力,相同的作品在每个读者心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
马特尔将爱比喻为一间“有很多很多房间的房子”。朋友,也许你的生活出现了一些小麻烦,也许你被这个世界干倒过一次又一次,也许你已伤痕累累无力前行。朋友,当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带给你巨大的孤独感,压的你无法喘息,你总要记住,在一个遥远的远方,有个有着巨大力量的房子,他是你自己的英雄,是你永恒的朋友,会一直无条件的、耐心的帮你包扎伤口,给你拥抱与温暖,等着你终于恢复能量,就又再送你重新出发,目送带着满腔热血的你,复又踏上干倒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