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特别喜欢看的,好看的书,看过之后我都希望写篇读后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书里带给我的一些触动或者感悟。
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已经放在书桌上好些时间了,闲来无事的时候拿起来看,生怕自己看不懂,便又提前去看了同名的电影,电影与书,几个回合下来,让我今天终于有写这篇文字的勇气。
“一些随口说出的约定还来不及实现,一些胸口小小的悸动被渐渐地忽略,人生就是不断地失去,时间终将带我们找到谅解的出口。”
小说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写的是平淡的生活里,家庭共有的故事,那些误会和谅解,亲情与宽恕。
《步履不停》这本书,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汇,也没有很浓厚的心灵鸡汤的传递,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作者的一次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故事。
他很少回家,家里有他不是太乐意见到的父亲,他没有活成父亲想要的状态,甚至于每次与父亲见面的时候,父亲总会下意识地问他工作如何,还有是否能糊口,这对总是换工作的他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隔天的中午他在电话里曾经许诺过母亲,他会回家住一晚,已经让母亲欣喜若狂了。不过,他却很快又后悔了。他想起回去后的各种尴尬与隔阂,真是后悔跟母亲许下那个会住一晚的承诺。
尽管如此,他还是来到了父母的家,热情的母亲早已经在门口做好了迎接的准备,父亲则假装不经意地打招呼。
也许,亲人之间的太多爱,太多情感,无法很清晰地表达。
好喝的麦茶,红透了的西瓜,母亲的拿手料理,他们的相聚时光,就这样,在平淡中,看着一片祥和中逝去。
母亲在起居室门前看到一只蝴蝶,追着那只蝴蝶在房间里徘徊,她甚至幻想,那是她的长子纯平。
甚至在那一瞬间,几乎身边的人,都被母亲相同的情感所包围。
长子纯平已经走了很多年,可周围的人,思念的情绪,还是那么强烈。
不伤不痛的生活里,他们把哀伤的情感悄悄隐藏,只会在特定的时候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爱有多深,思念就有多强烈。
临走,告别的时刻,母亲叮嘱他要去看牙,他说:“嗯......改天我会去看。”
我们都说过太多的改天改天,我们也以为,有很多的改天。
父母在送行的时候表达着不舍与眷恋,他们甚至在心里暗暗想着下次相聚的时光,可他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那过年应该就不用来了吧。一年一次也够了。”
后来,有了作者笔下的来不及。他与父母,终究渐行渐远了,甚至到最后永远地失去了。他还来不及与父亲去看足球,他的母亲也还来不及坐他的车。
失去父亲与母亲之后,用他的话来说,在某种意义上,他便不再是某个人的儿子。随之而来的,深切的体会是自己为人父的强烈的责任感。
这世间,没有人疼你如孩子,因为,你不再是孩子了。这多少,都有哀伤的情绪在里面,可却也无可奈何。
书的结尾写到,母亲的忌日很快又到了。他想,一家四口去看看墓地。
嗯,不管如何,总之看到最后,我是掉眼泪了。
漫漫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可真希望,一切都可以来得及。
是枝裕和的小说《步履不停》,《如父如子》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前者通过儿子的视野写如何跟父母相处,后者则用已经为人父的视野看如何与儿子的相处。同名的电影也获过许多的重要的奖项,喜欢的小伙伴们,赶紧去看看吧,不管是书,亦或者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