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讲的是生与死的话题,书的封面是蓝色看起来像星空一样深邃的空间,一个小孩面对着遥远的蓝色,脸上照进一首亮光,他若有所思地站在这蓝色中间,小小的身影背后,还有一个黑黑的影子,看起来孤独而又神秘。
书名《天蓝色的彼岸》让人不禁联想,彼岸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死去的那一天。”
这本书写了一个11岁的男孩哈里骑自行车上学的路上,被一辆卡车撞到死亡,到了另外一个叫“他乡”的地方。他刚开始觉得茫然,但他很快接受了,已经离开了人间,到了另外的一个地方的现实。他适应了这里,他觉得人迟早是要来到这里,迟早都有死去的那一天,在这里他见到了很多熟悉的人和不同年代的人。
“完成没有完成的事情。”
在他死亡之前,在家里他刚和姐姐吵过架。哈利对姐姐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后悔的。”姐姐在我在他的身后大喊:“不,我才不会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牵挂着另外一个世界的家人,特别他要让姐姐不要心存愧疚,他要原谅姐姐,并获得姐姐的原谅,不要让姐姐一辈子都生活在对他说的那些话中。后来,他遇到了同病相怜的亚瑟,亚瑟拿着母亲衣服上的一粒纽扣,在“他乡”漂泊了一百多年只为寻找母亲。他们两个都有没有未完成的事情,所以都不想很快到天蓝色的彼岸。
“离开了任何一个人,地球照样转。”
两个小孩儿又回到了人间,他们的幽灵能看到所有人的言行,但是别人看不到他们,听不到他们说话。他们就像空气一样存在着,中间遇见了很多到人世间完成没有做完事情的幽灵。哈利来到学校,看到了同学和老师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非非常的伤心低落,反而他们很正常的生活着。哈利的座位、所在球队的中锋、挂衣钩、放午餐盒的椅子,等等都被另外一个新来的同学使用,这里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哈利说:“离开了任何一个人,地球照样转。”
“原来大家都把我永远留在心里。”
后来,哈利在教室的墙上看到同学们给他写的作文。他明白了,他生前的死对头,其实也是喜欢他哈里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误会,他希望哈利能原谅他……。哈利看到每个同学写给他的作文,非常感动,原来大家都把它记在心里。同学们还在操场的一角给哈里种下了一棵橡树,在旁边用铜牌写上哈里的名字和生平。
“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不能在同一个空间。”
哈里来到自己的墓碑前,看到爸爸正在对着墓碑默默说话,他跟着爸爸回到家,看到伤心的妈妈,姐姐。家人没有他也没有了欢乐的时光。爸爸对妈妈说:“哈利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姐姐也把门上以前贴的纸条撕掉,哈里进到自己的房间,发现房间和往常一样,所有的东西都保持原貌。
最后他用意念,让笔纸上写字,让姐姐原谅他,同时也表达了他已经原谅了姐姐。本来她想和爸爸妈妈,姐姐一起生活在这样原来的家里,。做一个幽灵,他不会打扰到任何一个人,再后来,他觉得人和幽灵是不能生活在一起的。
这本书是在谈生与死的话题,但是用第一人称和十几岁小孩儿的视角写成。全书只是平静的叙述,真实展现孩子的内心世界,语言活泼而又自然,读起来不严肃,不恐惧,但回味无穷,能让人深深反思。
采用真实和虚构两条线,让人觉得这就是生活中发生的事,增加了真实感。
而书中一些情节,比如他们回到地球时,通过彩虹桥,以及他们到电影院、游戏厅、等经历,也贴和孩子的行动轨迹,给故事都增加了趣味性。
结尾,哈里获得了平静、了无牵挂地去了天蓝色的彼岸,结束了生命的终结,那是他真正生命消失的地方,也是一个新生命开始的地方,预示着他对死亡的真正豁达,获得重生的期望。
生与死,不断的交替,让人走进又走出,他们的轮回,又是怎样的奇妙?

生命又是那么短暂,书中大人所说:“你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你不应该来到这里。”但是,生命的结束是瞬间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预料,也没有办法可以阻止。活着的每一瞬间都是宝贵的,要把所有想做的事都做好,不要留遗憾,否则怎么到达那天蓝色的彼岸?
书告诉我们:对于死亡,也不必有太多的悲痛欲绝,只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而已,只是与故人重逢而已,那个地方,每个人最终都会到达。勇敢面对一切,接纳自己的处境,这是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怎样对着对待活着的姿态?永远不要在愤怒中等待落日,也就是说,永远不要带着对某个人的愤怒和恨意去睡觉,尤其是你所爱的人,因为谁都有可能在第二天早上不再醒来。好好爱身边你所爱的人,珍惜她们。在一起的每时每刻,永远不留遗憾。
这样的一本儿童文学,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悲凉的是写得不悲凉,不正常的死亡,不正常的事儿,写的正常。对死亡的认识,与最后生命的升华,自然的结合在一起,语言轻松自然,还有点幽默再大我与小我中,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终究在于:努力、小心、爱惜无比地活好每一天。
20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