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只为全局视野。细节,欢迎探讨交流。世界辽阔,跬步万里,开卷有益。
探索者|東西堂主
最冤的帝国
史上最大冤案之一,莫过拜占庭帝国。因为无论在当世曾何等辉煌,在繁荣幻灭后,它不得不被迫背负一个自己并不接受,也从不知道的身份和名称。
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往往是时间中途的逆流。相比于帝国久远历史,今天被人们挂在嘴边,用来指代某种风格的称呼,不过几百年。
“拜占庭“一词,是文艺复兴以来,学者为区分古典罗马,与中世纪希腊化的罗马所引入的学术词汇。
古希腊传承的诗学遗韵,亚历山大开辟的广袤疆域,罗马帝国沿袭的统一格局,都容纳于拜占庭東西合璧的有机体中。作为西欧東大门,它立身文明冲突最前沿。作为文化蓄水池,它是古典与现代的连通器。
无论从统绪,还是疆域,拜占庭都毫不掩饰以“罗马”自居。并且终帝国存续一千多年,周边阿拉伯、斯拉夫、日耳曼、波斯等异种文明,甚至曾经的希腊、西欧的罗马,对帝国子民的称呼,也都是罗马人。
拜占庭之于传统意义的“罗马帝国”,绝非一部电视剧的续集,甚至不是上下集。某种意义上,就是同一故事在不同场景的演绎。唯一不同,只是舞台、道具。
直至5世纪,西罗马灭亡,半幕戏留白。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整部剧落幕。
此后,文艺复兴开启,新时代来临,绝非偶然。
纵观整个東西方文明,拜占庭所承载的意义,已超越单纯时间与空间。这个凿穿洲际,贯通物质与精神的巨大存在,已成为后世很多文明的母体,尽管它至今仍未正名。
倔强的稻草
如果对一个拜占庭人谈拜占庭,是很奇怪的。因为那不过是古希腊城邦墨伽拉所建的殖民小镇,包括亚历山大时代也只是东征前哨。直到后来被罗马看中,取名:君斯坦丁堡,它才开始真正具有历史意义。
不过,这种意义,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在君士坦丁大帝建城不久,他的后辈们,就正式将罗马帝国東西分治。虽然此前,也已有过类似尝试,但这一次是真的。
最初的裂痕,来自必然情境下的偶然选择。在经历外患频仍,内忧不绝的三世纪危机后,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造性的开启了四帝共治体制,将庞大帝国化整为零。
此举的推行,显然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戴克里先看来:一人之志,不及众人之力。因此他分别任命了東西部的主皇帝(奥古斯都)和副皇帝(凯撒),共同管理帝国。
但让戴克里先死不瞑目的是:众人之力很快就演变成了众人之戾,并升级为战争。长达十多年四帝之战,使原本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雪上加霜,直到君士坦丁收拾残局。
君士坦丁堡,距离罗马城1376公里。定为首都后,称作新罗马(Nova Rome)。
迁都,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小事。至少对当时的罗马帝国,重心东移,已说明了一切。
虚弱的帝国晚期,东寻生路,是救危权宜之计。但在故都罗马城破后,却成了新格局的肇始。较之随后西欧分裂的一千年,这根東方救命稻草的顽强挺立,也算不负众望。
基因的革命
相比于中国,无论罗马,还是君士坦丁堡,自然都是遥远的西方世界。但若以两千年前“罗马中心”的视角细分,其正统承袭者拜占庭帝国,无疑具有极强的東方化色彩。
构建于亚历山大东征圈地,拜占庭的文化首先是希腊化的。随着拉丁语衰落,7世纪末期,希腊语被定为官方语言之后,这成了区别于西欧的显著特征之一。
深入新月沃土的触角,让帝国的精神面貌受到深层次改造。犹太教传统、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乱世兵火等一系列因素,催生出了与既往一切相似,但又本质不同的基督教。
同时,古罗马遗传的帝国气质,与東方的集权文化相结合,使君主威仪成为帝国主体色调。在西欧教权与王权争得不可开交的日子里,这里的帝王是人神两界的唯一代言。
与精神在血肉之躯的凝聚相对应,信仰在土石之上的浇筑,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座教堂、清真寺与修道院。糅合了希腊、罗马、西亚、中东基因的建筑,形成全新风格,是为拜占庭式。
王者的宿命
身在東方的拜占庭,丝毫不曾忘记祖先的荣耀。只是自帝国时代沿革的官僚传统,让他们极少冒险。除查士丁尼、巴西尔等少数中兴之帝。绝大多数时间里,拜占庭采取的都是保守中庸的迂回策略,小心翼翼的在这道東西相连的浮桥上保持平衡。
严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得不四面设防。北方的斯拉夫,東方的波斯,南方的阿拉伯,席卷中亚的阿瓦尔游牧部落,以及一海之隔,亦友亦敌的西欧,都对这片临海的土地虎视眈眈。
为了团结刚刚兴起的穆斯林,打击境内的修院势力,拜占庭发起了延续百年的“破坏圣像运动”。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在巩固王权的同时,也带来更多内忧外患。
国内动荡此起彼伏,来自西欧的指责也不断升级。拜占庭女皇伊琳娜甚至想到通过与名震一时的查理大帝联姻,以求庇护。但随着这一计划的破产,也让東西方的分裂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进而影响到几百年后末世之时,帝国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君士坦丁堡陷落,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变故。与此相近的同时代还有:文艺复兴升温、大航海时代开启、英法百年战争结束、收复失地运动尾声、土木堡之变等等。
这其中不乏一些隐秘线索,将世界不同地域相联结。它们像一只只扇动翅膀的蝴蝶,悄悄地改变每一刻世界的面貌。不过,比起一座城市的兴亡更重要的是,不同文明此消彼长的脉络。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作为“新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也非某一时点消亡。强敌环伺的拜占庭,存续一千多年中,从来没有停止在不同文明之间的周旋。
阿拉伯、斯拉夫、日耳曼、马扎尔、波斯,甚至西欧十字军,都成了心腹之患。帝国后期,领土蚕食,奄奄一息。至于攻陷君士坦丁堡的,是不是奥斯曼,反而没那么重要。
不过,有一点有趣的是:君士坦丁堡陷落后。自拜占庭采回东正教火种的俄罗斯,和占据拜占庭故土的奥斯曼,都声称自己是这个逝去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同时以“第三罗马”自居。
跨越黑海的先后12次俄土战争中,这都是重要籍口。但谁都知道,如果在这个口号下,能多占点土地,那再好不过。
東西堂主
草拟于伊斯坦堡
复校于斯普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