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宦官和外戚、武将并称为干扰皇权的三大祸害。从东汉起,宦官都由太监担任,因为身体残缺的缘故,太监们心理极易扭曲,一旦掌握权势,就肆意敛财、祸乱朝政。明朝的王振、刘谨和魏忠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但其实真正论起权势来,明朝太监还远远比不上唐朝太监。
唐朝的太监不仅权势滔天,而且把持权势的时间也久。从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唐朝灭亡的一百五十多年,太监一直都是朝政的主要把持者,期间,更是先后扶持了7位皇帝登基。皇帝,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罢了。
唐朝太监为什么这么牛呢?
祸起兵权
唐朝初建的时候,大多数皇帝都很能干,太监们没有机会握权干政,直到遇上唐玄宗。
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玉环,流于奢侈享受,纵情声色。懒于处理朝政的他把国事托付给杨国忠、李林甫以及太监头子高力士。
由此,高力士开启了唐朝太监干政的先河,不过他势单力孤,只能干政,却谈不上专权。真正实现太监专权,是在安史之乱后。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等人外逃长安。在太监李辅国等人的拥护下,太子李亨(唐肃宗)北上灵武称帝。李辅国因为拥戴有功,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管全国兵马,并且主持平叛。
兵权在手,太监们就有了底气,行事就有些肆无忌惮了。此时的李辅国权势滔天,百官上奏,他一言可决,文武众臣都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同时,李辅国又把手伸进了司法和监察。他设立了“察事厅子”(和特务机构类似)监视百官,审问官员过失;干预地方和朝廷的司法判决,给自己人脱罪撑腰。
太监肆意妄为,皇帝当然不会不知道。代宗继位后,对太监既利用,又防范,结果没想到玩脱了。
继承李辅国位置的程元振,不仅权势超过了他,嚣张跋扈程度也远远超越了这个前辈。他先后被封为镇东大将军、保定县侯、骠骑大将军、邠国公,在朝中大肆排除异己,导致勋贵、文臣、宰相甚至地方节度使人人自危,以至于广德元年(793年)吐蕃入侵京师长安,地方竟然没有一个人响应代宗号召出兵勤王,代宗只能仓皇出逃陕州。
这一次的斗争,代宗、程元振、朝臣和地方节度使四败俱伤,最大的获利者另有其人——太监鱼朝恩。代宗出逃的时候,鱼朝恩率领一部分神策军护驾,因此被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掌管禁军,统领神策军。
神策军是皇帝的亲军,长安乃至皇帝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神策军。掌握了神策军,基本上就可以把长安和皇帝握在手里搓扁捏圆了。
因此,成为神策军统帅的鱼朝恩也开始嚣张起来。不仅排斥功臣,同时密谋换宰相,设私刑,甚至狂妄地拥兵逼迫代宗迁都洛阳。最终作了大死的他在代宗和宰相元载联合密谋下被缢杀。
虽然下场凄凉,但鱼朝恩成功地把唐朝太监的权势往巅峰狠狠地推进了一大步,宦官专权的局面在他的手中开始形成。
专权祸政
虽然权势滔天,但在德宗以前,唐朝太监们还没办法完全掌控朝政,如果皇帝需要,完全可以和朝臣联合,轻轻松松把太监们干掉,再换一个听话点的上台,上一个例子就是鱼朝恩。
在德宗朝以后,事情就没这么简单了。
有感于鱼朝恩的胆大妄为,德宗把交给太监掌握的禁军控制权重新交还给了禁军将领。可惜的是,他高估了这些人的能力和节操。禁军将领贪污枉法、结党营私,把战斗力和忠诚扔到了一边。
783年,泾原镇士兵发动变乱,攻陷长安,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下急诏命令禁军护驾,没想到却没有一个禁军前来,只有太监窦文场、霍仙鸣率领部分人和亲王随行。
危机时刻见人心,差点丢了命和皇帝宝座的德宗,恼怒禁军将领的不堪重用,将神策军和中央禁军的控制权全交给了太监。从此,太监独自掌管禁军就成为了定制,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改变。
太监独揽中央军权,攻守之势立刻就变了。兵权在手,再加上太监们深得斗争的精髓,对于敌人拉一批,打一批,勾结部分官员,让他们和皇帝、大臣拼个你死我活,他们则作壁上观,趁机大肆敛财,作威作福,搅乱朝纲。
德宗以后的历任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反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宣宗都曾经和朝臣联手试图消灭宦官集团,却屡屡失败,自身遭到报复,皇帝屡屡被太监或杀、或废、或立。
820年,太监陈志弘。王守澄杀宪宗;827年,太监刘光明等又杀敬宗。梁守谦、王守澄拥立穆宗;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文宗;仇士良、鱼宏志等拥立武宗;马元贽等拥立宣宗;王宗实等拥立懿宗;韩文约、刘行深拥立僖宗;杨复恭、刘季述拥立昭宗。
皇帝成为了太监们的傀儡,所以清朝赵翼批评唐朝后期“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