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名:《基业长青》
分享人:刘校长
万豪严格的自我规范有如一部不断改进的机器,而豪生则自满自适。正如小约翰逊1975年在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我们是一家被动的公司,我们不愿预测未来。在这个行业里,你无法看得太远,或许只能往前看两年。”
豪生和万豪不同,拒绝为特定市场区域的餐厅和旅馆投资,最后发现自己“走向衰败”;相形之下,万豪即使处在经济衰退之时也仍然在为未来投资;豪生过度注重成本控制、效率和短期财务目标;万豪则鞭策自己,持续不断地改善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豪生受到过时理念的牵制,变成低劣食物的供应者。1979年,帝国公司买下豪生,6年后,又以不到收购价格的一半卖掉了它。帝国公司一位经理人解释其中原因:
高利润是虛假的。公司忽略再授资,是靠着压榨人力、项目,靠着不肯更新、省下一角一分,靠着不再继续投资,从业务上压榨出利益的。
一位竞争对手说:
每次我见到霍华德.约翰逊,他总是告诉我他要怎样降低成本。我认为他在自己的餐厅上花的时间不够,要是他多在自己的餐厅吃饭,而不是常在(纽约高级的)21餐厅吃饭,或许他能够了解到一点儿东西。
相形之下,小马里奥特过着相当简朴的生活,在他说的“摩门教工作精神”(每周工作70小时)的鞭策下,每年亲自走访多达200家分店,也期望其他高级经理安排类似的巡察。
更重要的是,小马里奥特把个人追求进步的驱动力融入了组织的每一个层面。以下是我们在这段时间看到的万豪为了刺激进步制定的各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