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一期播客节目,节目组采访了一位上海女孩,她大学毕业没多久,辗转几家公司就职,最近的一份工作因为强度太大,上司脾气暴躁,最后女孩选择了离开。
离职之后女孩没有告诉父母,每天一早还是打扮好,假装出门上班,上午基本上待在肯德基麦当劳,中午之后在咖啡店里。
以前一直认为这样的事只存在于公众号热门文章里,但想不到真有这样的情况,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前几天听家人说起,一位同事的侄女因为承受不了工作压力离职,之后好几年没有出去找工作。现在整个人的状态比较颓废,也不喜欢待在家里,一大早就出门,找个咖啡店一坐就是一整天,刷刷手机,中午再回家吃饭。
在昨天的播客中提到,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不高,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大部分工作看不上,看得上的职位竞争又太过激烈。说到理想型工作,年轻人向往的是不受约束,以及宽松的工作氛围,如果没有经济压力,为什么要“996”、“007”那么卷?
节目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观点是,上海本地家庭里,目前孩子属于劳动力年龄范围的大部分是独子家庭,这一代人被父母宠爱着长大,父母自然舍不得孩子工作太过辛苦。加上90后和00后的父母自己本身也有点积蓄,完全不需要子女贴补家用,就算子女没有收入也没关系。
大学毕业之后,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给自己一段冷静期思考未来是一件好事。相比之下,如果毕业后马上工作赚钱,人生的可能性反而不如前者丰富。毕业几年之后,很多人会准备结婚生子组建家庭,面对经济压力,不上班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最近一直在讨论单身的话题,分析现今中国人单身比例激增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相对的,社畜自我意识也开始觉醒。所以现在青年就业率较低,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不是坏事。年轻人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甘心在一个地方墨守成规地工作。很多年轻人在事业冷静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怎样才能自由又独特,怎样才能活得更有价值。
所以,无论是停滞期还是冷静期都不可怕。最可怕的反而是工作到麻木也浑然不知,或者一味向钱看,也没有意义。
今天话题让我想起大学刚毕业那段时间,学校给我们找了几家销售公司,于是我们一毕业就成了卖车的销售。现在回想起那段时间,感觉浑浑噩噩浪费了很长一段时间,完全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在那家公司混一天算一天。
在播客节目的评论区,有人说,其实我们对于工作这件事情太过严肃了。只要说到大学毕业,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应该马上找工作,马上开始赚钱。但是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来说,最重要是找到自己职业和人生的方向,而不是急于赚钱。
文章开头那个假装上班的女孩儿说,每次离开一家公司,她就会尝试开发某个新爱好,或者尝试新的体验,比如画画、写稿……她想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同时能作为职业的一个方向。
人生何尝不是新体验的堆叠?
经常听到有人说,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很想对ta说,可能是你尝试的事还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