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参加音乐会、聆听音乐家演奏,是一件高贵庄严的事,听众们聚精会神地欣赏台上的演出,在曲终时给予热烈的掌声或欢呼,已算是致上最高的敬意。
但是,19世纪时有个演奏家却可以让观众抛弃个人形象为之疯狂、为之倾倒,不仅仅在于音乐的表现上,他演奏时所展现的各种肢体动作和散发出来的气质,已然成为一种迷人的艺术!
每回他演出结束,台下观众扔上舞台的不是花朵,而是珠宝首饰!在那个时候,人们甚至声称那些疯狂的乐迷“因聆听此音乐家的演奏而产生歇斯底里症”,而他的音乐也被形容为一种“音乐的春药”。这位引起群众歇斯底里效应的音乐家是谁呢?
他就是佛朗茨·李斯特!
在文化天堂中诞生的天才儿童
这位拥有魔力的音乐家生于1811年10月12日匈牙利的雷定。
雷定城距离维也纳80公里,是一个曾经被称为“文化天堂”的地方。他的父亲亚当,是埃斯特哈奇家族在雷定城聘用的小官。由于李斯特的父亲非常爱好音乐,尤其是海顿和胡麦尔的作品。因此当他发现儿子拥有艺术方面的天分后,便对他抱着极大的期望。李斯特的母亲安娜·拉格,则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她虽然并未带给李斯特很大的艺术启发,但是她对宗教的热忧,却深深影响了李斯特,使他终其一生对信仰都十分坚定。
李斯特不满6岁即展现了对音乐的天分和热衷,不同于现代被父母逼着练琴的孩子,小李斯特视练习弹奏为快乐,因此深得父亲的疼爱。这位天才儿童10岁前所举行的演奏会就场场轰动,8岁时他第一次在公爵府邸演奏,技惊四座。9岁时登台表演贝多芬门徒费迪南的协奏曲,同时发表了自己写的《自由幻想曲》,大受好评。还因此获得一些贵族们自愿提供的奖学金。考虑到孩子的前程,这个时候他的父亲当机立断,决定举家迁往艺术之都——维也纳。
到了维也纳之后,李斯特在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那里学习钢琴,另外他也在跟随安东尼·萨利纳的时候,向萨利耶里学习作曲。车尔尼起初认为李斯特演奏时“技巧不足,全凭天分”,但是这块璞玉经由车尔尼的琢图磨之后果然大放异彩!才过没多久,李斯特的弹奏技术突飞猛进,令人不可思议。
1822年,11岁的李斯特公开演出,他的钢琴演奏兼具狂野与理性,已然达到标准与理想。同时在另一个私人聚会中,当李斯特弹奏完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后,有位在场聆听的观众趋前吻了少年李斯特的额头,给他祝福,而这个观众就是贝多芬本人!
世界第八奇迹
1823年,李斯特前往巴黎,打算深造,没想到入学申请却被姿态倨傲的巴黎音乐学院校方打了回票。所幸天才是不容掩盖,过了一阵子事情有了转机,少年李斯特在巴黎社交界的一场演出,造成了极大的回响,使校方改变了态度,准许他入学。
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就读的李斯特,在钢琴弹奏技巧上,已经找不到适合的老师了,所以在这个求学阶段,他以作曲和乐理为专攻。
他的乐曲创作进展相当快,到了13岁,就完成了个人的第一部歌剧《桑丘先生》( Don Sanche)。这部歌剧还为他博来一个有趣的称号,人们从此称李斯特为“世界第八奇迹”,与其他世界知名建筑,如金字塔、空中花园等并称,奇迹用来形容这个年仅13岁即可独力完成一部歌剧的神童。
第二年,李斯特14岁,只身前往英格兰,在英王乔治四世御前演出,备受国王赞赏。而17岁时,还是个少年的李斯特,已经被尊称为“演奏大师”!
这一年,他在英国各地举办了巡回演奏会,所到之处,无不风靡。年少得志的李斯特,也创立出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他曾经在演奏时背谱演出,这个骄傲、自信的举动,被视为对其他钢琴家的一大挑衅!另外,李斯特特别喜爱高举双手、狂暴使劲地弹钢琴,如此狂野激动的演奏风格,也惹来不少人的侧目。不过,此时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李斯特,创作出的作品多半为幻想曲、钢琴曲及歌曲,着重于弹奏技巧的钻研,甚至有就欢卖弄,较缺乏实际的深度和内涵。因此,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曲子,包括唯一的一部歌剧,至今大部分已为世人所遗忘,而成为遗失之作。
多元化的音乐事业经营
1828年,疼爱李斯特的父亲过世了。两年后法国又爆发七月革命,现实的环境不断更送。
这几年间独自留在巴黎讨生活的李斯特,随着年龄的增长,并且经历了生活的磨练,在心灵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教琴为生,经济上不虞匮之生活也堪称富足美满,但也许出自思想上追切的需求,一向喜爱出风头的他,这个时期开始转为内省。
他开始专注于探讨宗教和神秘主义之类的学问,如此一来,音乐风格也有了转变,尤其在1832年接触了帕格尼尼、柏辽兹和肖邦的音乐后,李斯特的音乐广度和深度皆获得了延展。帕格尼尼着了魔般的演奏技巧、柏辽兹深邃弘远的曲风,以及肖邦曲中那柔美的诗情画意,实实在在打动了此时的李斯特。
不过,这位不论演奏和处事,一向都轰轰烈烈、不甘寂寞的音乐家,当然不会满足于一个平凡钢琴教师的生涯。
在1842年,声名已经远播的李斯特,接获了德国魏玛宫廷的邀聘,而前往魏玛担任宫廷乐团的指挥,自此展开长达13年的魏玛生活。在这段可说是李斯特职业生涯最“位高权重”的时期里。他致力于经营音乐创作、评论、演奏、作曲等各个方向的音乐事业,结果均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更因此使魏玛成为一个音乐重镇。
自此,李斯特在音乐上的领导核心地位,已经不容动摇。虽然如此,热衷音乐教学的他,仍然不间断地教授钢琴并且首创了欧洲有名的大师课程。
另外,李斯特还是一位活跃于沙龙社交圈的典型的19世纪音乐家。热情的他交游广阔,对于提携后辈、协助同辈音乐家等等都不遗余力。例如优雅的钢琴诗人肖邦,就是他最推崇的同期音乐家之一,而对于德国浪漫派的瓦格纳的崛起,李斯特也功不可没。
不过有趣的是,李斯特和这些音乐家之间的交往,结果都很耐人寻味,热情的李斯特和柔弱的肖邦,两人性格就如冰与火一般对立。而李斯特所倾力支持的瓦格纳,最后还与他的女儿柯西玛产生了世俗所不见容的婚外情,把这位性格激烈的音乐家气得七窍生烟。
魏玛时期的李斯特渐渐朝着多元音乐大师迈进,对于创作也具有强烈的欲望,不论是个人新音乐曲风的塑造、格式的突破,都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
可是人生无常,堪称创作生命巅峰的魏玛生涯结束于1865年。当时的李斯特婚事破灭,心灵脆弱不堪,因而埋首于宗教寻求依靠。就在同年,他决定成为神父。后来李斯特开始了在罗马、魏玛与布达佩斯往返的三重生活,也开始培养后辈门生,渐渐沉寂,退出了音乐演奏的第一线,直到1886年逝世为止。
一生情爱纠葛不断
1827年,李斯特的父亲因感染伤寒而去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交代李斯特:你可要小心女人!
知子莫若父!生性原本就很多情的李斯特才华过人,加上演奏风格独具魅力,外型条件又相当优异,因此特别容易招蜂引蝶。
李斯特本人也颇乐意强调他演奏时的戏剧性,强化自己的肢体动作。李斯特的学生就曾说过,上课的时候,许多女学生都因为聆听老师的演奏而如痴如醉,几近失神,而李斯特虽然表面上微怒,内心却愉悦不已。
李斯特的风流韵事难以胜数,但他的几段爱情都没有很好的结局。
父亲去世时特别叮咛他要小心女人,但这些话犹如春风过耳。16岁时,李斯特就和同龄的名媛嘉洛琳发生了初恋。这是一段属于少年男女之间的纯纯爱情,嘉洛琳的文学素养颇高,两人常常以文交心,相互鼓励。但是就如同蹩脚青春偶像剧一样,因为门户之见,嘉洛琳的父亲圣克里克伯爵,并不是很赞同两人的交往。因此,尽管嘉洛琳的母亲乐见两人在一起,不过还是不声张地悄悄将嘉洛琳外嫁远方,间接拒绝了李斯特。
这件事对李斯特的打击甚大,他知道是双方的家族背景影响了这门喜事,但心里却产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强烈念头,因而说出“行为像贵族,比生为贵族更重要”这样充满生命力的话语。在这件事情过去不久的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贵族阶级再次受到挑战。而李斯特也将反对贵族的心情转化为音乐创作出《革命交响曲》。
1828年到1832年这几年的李斯特,沉浸于宗教和神秘学等内省的学问之中,属于沉潜阶段。待再次复出之后,便立刻与贵妇阿黛尔·劳普鲁娜蕾德伯爵夫人坠入爱河,她和李斯特在日内瓦附近的城堡内同居了一段时日,这段爱情最终并没有结果。曾经有人形容两人的关系,是“一个成熟精明的贵妇,带走了纯洁真挚的青年”。
1833年,一段人们称为“危险关系”的绯闻爆发,当时的李斯特邂逅了玛丽·达古夫人,爱火在两人之间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玛丽居然抛弃了她的丈夫查尔斯·达古伯爵,和李斯特前往日内瓦秘密同居。
玛丽的才气颇高,自认为能够成为李斯特的缪斯女神,而李斯特在日内瓦时也的确谱出了《巡礼之年》等作品,并且与玛丽生下了3个孩子。然而,性格都很剧烈的两人终究不能白头到老,1839年两人分别离开日内瓦,3个孩子也全都被玛丽带回法国。
两人分手后不久,玛丽发表了一本小说《奈丽姐》内容大致是以她与李斯特共度的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为蓝本写成的,她将男主角形容成一个攀附权贵的暴发户,而最终遭到情妇抛弃。这本书对于李斯特的形象虽然有所影响,但是李斯特本人对于这本小说却是不置可否,甚至赞美玛丽的文笔相当优异。事实上,李斯特一直没有原谅玛丽,这从玛丽过世时李斯特的冷淡态度可看出。
离开日内瓦后不久,李斯特前往贝多芬的出生地波恩筹划贝多芬的纪念活动,并且正式和玛丽分手。不过,当时的李斯特是带着另一个女人卡罗拉孟德斯一起去的。这个女人是否是导致和玛丽分手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此时的李斯特,事业如日中天,活跃于欧洲各地的巡回演出中,在各国都引发了狂潮,身边不乏女伴是可想见的。
1847年,李斯特结识了卡洛琳维特根斯坦王妃,小他8岁的王妃为李斯特的才华折服,而李斯洛琳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她的地位与财富跟随李斯特,而李斯特漂泊不定的习性也因为王妃而改变。王妃可说是开启李斯特魏玛生涯的贵人,李斯特因为她而决定在魏玛定居,接受宫廷乐长的职务,从此也在魏玛地区开创出新的音乐格局,开始培育人才、从事音乐创作、资助流浪音乐家等等。
李斯特在魏玛的表现杰出,除了音乐之外,扩及芭蕾舞团、合唱团。他打算将魏玛塑造成一个“新雅典”般的文化艺术中心。
卡洛琳在魏玛时期,对于李斯特的音乐创作影响相当大,如果没有卡洛琳,13大交响诗、《超技练习曲》等等也不会产生。卡洛琳的文学素养影响了李斯特,他许多交响诗的灵感即出自文学名著。
李斯特原本计划在50岁生日时和卡洛琳完婚,但是卡洛琳的亲属极力反对,两人最终依然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而无缘成为眷属,这促使李斯特一步步走向宗教领域。李斯特即使成为神父,讥笑和批评依旧不断出现,有人形容李斯特是“穿着神父服装的魔鬼”。
有一次,他向另一位神父告解,一连忏悔5个钟头,结果不耐的神父打断了他:“够了!亲爱的李斯特,你把剩下的罪恶留给钢琴听吧!”
尽管成为神父的李斯特遭到各方冷嘲热讽,但他仍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一些宗教歌曲。
李斯特成为神父后还是不改风流本色,依然传出不少风流韵事,甚至得到教廷允许,可以结婚,不过至终也没个圆满的结局。
李斯特长达五十几年的教琴生涯中,曾发生过无数的师生恋,较有名的是他将近60岁时,被俄罗斯人欧嘉·贾妮娜所吸引。当时欧嘉年方19,欧嘉求爱十
分大胆,欧嘉她在15岁时曾结过婚,但第二天就用马鞭抽打丈夫后离家出走,而16岁时就当了妈妈。李斯特对这位女性相当谨言慎行,虽然在课堂上给了欧嘉许多“私人授课”的时间,但在私底下并对没有直接接触。不过最后欧嘉女扮男装假扮警卫,溜进李斯特的居所,使他接受了这段感情。但在一次学生表演会时,李斯特对于欧嘉拙劣的演奏技巧大发雷霆,欧嘉受不了屈辱,而服用鸦片意图寻死,足足睡了48小时后,才又生龙活虎起来。事后她决定对李斯特复仇,于是到法国写了一本回忆录《钢琴家的回忆:一个哥萨克女人、她的神父朋友、钢琴家的爱情》来描述两人之间的情事。此书的封面散发出诡异的气氛,一个披头散发、伸出五爪有如鬼魅的钢琴家的背影,正在弹奏着乐曲,头上一边的天使洒下花朵,另一边的天使却握着装满血水的酒杯。封面上的字有如鬼抓痕一样可怕。欧嘉四处发送此书,甚至连教皇都有一本。李斯特对此书相当注重,尤其是卡洛琳对于此事的态度。但卡洛琳并不以为意,只认为这个旧情人有些不小心而已。
李斯特一生情爱纠葛不断,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爱恨情仇,到了最后仍是子然一身。李斯特的父亲对他的警语如斯,李斯特的一生的确也受到女性很大的影响。
钢琴之王、键盘魔王
李斯特的钢琴演奏技巧一向为世人传颂,他的启蒙技巧从贝多芬处传承而来,但之后帕格尼尼、肖邦等人对他的音乐也产生了影响。他的技术具有“不拘泥细节的精确”,不强调每个音都在准确的位置上,重要的是效果、是激情、俏皮和大胆,将钢琴的性能发挥到淋漓尽致,甚至可以用钢琴这个单独的乐器演奏出如乐团般的音乐。
后人将他归纳成“豪迈派钢琴演奏家”,说他的豪迈高于技巧,能激起人们的共鸣。李斯特一辈子教琴,他自成一格的豪迈派演奏方法颇受年轻钢琴家的青睐,并且将之视为技巧上的挑战。但画虎不成反类犬,这些“仿效者”往往只习得其形,而未得其神髓,感觉上都只是“不自然地弹出不适当音色色”而已,难以望其项背。
当时众多杰出的音乐家,也都对李斯特高超的演奏技巧下过精彩的评语。
一次,门德尔松和李斯特演出,在结束时说道:“李斯特弹琴赢了我!要翻本只好比比拳击了,但李斯特又比我壮。”而他的老师莫谢莱斯则形容李斯特弹时“两手飞来飞去”。最耸人听闻的褒扬莫过于安东·鲁宾斯坦的话了:“和李斯特相比,所有钢琴家仿佛孩子一般。”不仅如此,1838年李斯特和塔尔贝格在巴黎互飙琴技,震撼的观众评论道:“塔尔贝格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但李斯特是世上唯一的钢琴家!
有太多人夸张的描述足以证明李斯特的演奏所造成的轰动,当时有人甚至说道,李斯特的演奏迷倒众生、不少女士当场昏倒,连演奏者本人也受不了如此张力,而昏倒在为他翻乐谱的朋友怀里。
更有些嫉妒他的人讽刺道:“李斯特花钱请这些女士在他的演奏会上昏倒,然后再亲自过去搀扶起来。曾经有个女士在看到昏倒的暗号之前,就睡着了。这时候的李斯特怎么办?他跑到这位女士身边,也跟着昏倒!而当时全场欢呼声都大到要掀起屋顶了。”这个故事虽然稍嫌夸张,不过由此可发现所谓听过李斯特演奏会后产生歇斯底里症”,绝非空穴来风。
李斯特以他神乎奇技的演奏征服世人,而他也以此作为艺术家自豪的本钱。他虽然经常在贵族席间表演,却并不畏惧权贵,对于不尊重艺术的言词或举动,即使是皇亲国戚所为,也丝毫不给面子。
有一次,维也纳的公主问他:“近来工作( Business)顺利否?”他很不屑地回答“夫人,只有银行家才做生意( Business)!”
还有一次,他在沙皇御前表演,演出前沙皇高谈阔论,还批评李斯特的发型,表演时也不断与邻座聊天,结果李斯特气得停下音乐,对沙皇说:“当沙皇开金口时,连音乐都要闪到一边去!”
李斯特这些举动的确有些过火,因此,不少人都批评他目空一切、恃才而骄。李斯特对贵族的轻蔑也豪不掩饰,他曾批评贵族只是为附庸风雅,而非真心喜好音乐。他说:“宫廷只在伟人变成小人时,才愿意打开门欢迎他们。”
曾经有人对李斯特的身体做过调查,说他的手指构造特殊,所以可以弹到十度,甚至十二度音。也有人说李斯特根本不是在“弹奏”钢琴,而像是在“打击”乐器,奇妙的是他弹奏时犹如神魔附体,音符却又如此精准。不过,他的绝技得来并非容易,是天才加上努力所致,据说还未识字之前即会读谱的他,从小就视练琴为一大乐事。14岁以前的李斯特虽然技巧高超,但表演风格华而不实,之后受到帕格尼尼影响,提出在钢琴上挑战弦乐的想法,才成为格局更大的李斯特。加上外型俊俏、身材高挑健壮、表演张力十足,使他的现场钢琴演出是一种融合音乐性与表演性的高级演出。
对后世音乐的贡献
“交响诗”是李斯特受到柏辽兹的音乐感召,而创作出来的音乐格式。他认为“题”就像诗句一样,可以赋予器乐各种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而交响诗的特色在于音乐内容与“标题”紧紧相扣,但格式却不会受到拘束,而且这种乐曲通常伴随着文字说明,使观众更容易聆听。
交响诗是李斯特在魏玛时代和卡洛琳王妃相互激荡而产生的。李斯特受到具有高度与音乐素养的王妃影响,创造出这种特殊的音乐形式来。
这种曲风受到当时卫道人土的批评,他们反对利用音乐来释文学作品,李斯特改编成交响诗的文学作品包括:雨果的《山间所闻》、拉马丁的《前奏曲》、拜伦的《塔索》及《玛捷帕》、歌德的《浮士德》等等。而为了纪念祖国而作的《匈牙利狂想曲》,则使他被匈牙利人视为民族英雄。可惜此作品因难度极高,至今鲜少人演出。在魏玛的10年间,李斯特创作了13首交响诗,曲曲都是他个人的代表之作。而以演奏绝技风靡世人的李斯特,也独创了不少演奏风格:一是提升了钢琴演奏会的地位,使之能在传统的管兹乐队演奏。二是开创了“钢琴独奏会”的新局,表现出可以钢琴独奏取代其他器乐的信心。三是改编了许多大师如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甚至让他们的交响曲得以用钢琴演出。
祖国狂想曲
李斯特很早就离开祖国匈牙利,在维也纳、巴黎等地崭露头角,但是匈牙利文化始终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写出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气势磅礴如史诗一般,并带着强烈的吉普赛风格。除了和李斯特反传统、抗拒成规的个性符合也和他的浪漫感触相互辉映。李斯特虽然出生于匈牙利,并且一生以身为匈牙利人为荣,但在中年以前很少体会匈牙利的美感。因此匈牙利在他心目中是个遥远的国度,他赋予这个地方浪漫的气质,作品便呈现出一种神秘的风格。
李斯特在匈牙利的名气和影响力颇大,青年时代的他就曾展露出爱国心,写道“这就是匈牙利!……你也许会笑我,但来到此地,一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是这勇敢不屈的国家之一分子!”在当时已然是欧洲名流间话题人物的李斯特,如此对祖国的忠诚,匈牙利人当然以这么一号人物为荣!
不过在贵族掌政时期的匈牙李斯特也曾经不受欢迎过,这是因为当局担心他的音乐可能会鼓舞低下阶层的民族意识。
到了1875年,即李斯特晚年时,布达佩斯成立了李斯特音乐学院,匈牙利人终还是用行动对他的贡献给予了表扬。
虽然李斯特终其一生都不擅长匈牙利语(他的母语是德语),但是匈牙利人依然对这个杰出子民给予最高的礼赞。
匈牙利狂想曲原有19首,最后遗失了4首,因而只剩下1到15号。这些曲子原本都是钢琴独奏之后改成管弦乐曲,多完成1840年前后。李斯特自称此系列乐曲是“把吉普赛音乐变成一种民族史诗,用狂想曲来暗示幻想的成分,每个片段都包括了民族思想中的某些心境”。其中最著名的有《升C小调第2首》、《F小调第14首》钢琴曲主题以及纪念匈牙利革命志士拉高第公爵的《A小调第15首》钢琴曲。就某些方面而言,《匈牙利狂想曲》代表着李斯特童年的回忆,但末章却又有一丝苦涩与遗憾。
孤独的晚年
晚年的李斯特十分孤单。密友、同僚以及生命中几个女人的离去,让他不断感受到孤单与死亡的阴影。当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依然不曾间断,可以说他最终是从一个天才的地位被贬为一个小丑,然后孤独离开这个世界。
最明显的例子是,李斯特曾受邀到拜罗伊特参加他大力支持的瓦格纳歌剧《特斯坦和伊索尔德》的首演,但是在整个拜罗伊特音乐节中,却没有出现任何一首他的作品,主办单位只是利用他作为瓦格纳的陪衬品而已。
李斯特受到颇大的打击,体力无法支撑到《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落幕便病倒了。在前往拜罗伊特途中患感冒的李斯特,此时已并发肺炎,陷入昏迷。最后到了1886年7月31日与世长辞,弥留时还喃喃念着“特里斯坦”
虽然卡洛琳王妃总认为瓦格纳在利用李斯特,但瓦格纳始终是李斯特重要的朋友。除了最终与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结婚成为他的女婿之外,瓦格纳去世之后,李斯特的心情也随之跌到谷底,他在给卡洛琳的信里写道:“今晚我最好出门,我已经活得太疲乏了,虽然还想做点什么,但再怎么样都不会快乐了。”
一代狂人
李斯特的确是一个颇受世人争议的人物。他从幼年就展现超凡的技巧和天更是当时少数可以自立更生的音乐家。而由于与贵族名媛间的几段风流韵事,被视为趋炎附势之徒。年少轻狂时的他,演奏风格狂野又挑衅,也难以被音乐卫道士所接受,虽然留下大量作品,但多被评为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之作。
年轻时的李斯特,因为太过狂妄而甚少得到同行的赞许。许多人都发出“先他的技巧所迷惑,但咀嚼之后却非常平淡”的评语。骄傲的他曾经改编他人的作引发同行的不悦,更有过公开不看谱演出、单人独撑演奏会等等壮举,而被视为自大猖狂、目中无人,不过他高超的演奏技巧却让别人不得不甘拜下风。尽管众纭,但人们心中总留有一个“狂人李斯特”的强烈印象。
李斯特用音乐来将音乐家的地位升华,一生向命运挑战的他,除了努力将地位提升,也透过扮演桀骜不驯、恃才而骄的钢琴家,做出普通音乐家不敢做的事,尤其是向权贵挑战。李斯特常常有机会御前演出,但也经常借此教训聆听音乐贵人士。在这方面,他的确是满有艺术家的自傲,他也能将此傲气表现出来为艺术界出口气。
李斯特出身卑微,所以在飞黄腾达的时候常常挥霍无度。他对于别人的评会激动反击,但他就是受不了人们不理会他,这会使他更恼火。他很难抵抗刻意的逢迎拍马,或者是说,他其实十分乐意接受别人的奉承。然而,他会发现学生的不凡之处,激发他们的潜能。对于当时的音乐家:肖邦、鲁宾斯坦、柏辽兹、舒曼、格里格等,他也不吝给予公开赞许和有价值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