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比利小子》自诞生起,就因为它拥有巨大的传播影响力,被政府机构严格进行内容检查。当时在美国,如果州议会、市议会认为某部电影的内容不宜在本州或本市上映,该片随即会被禁止上映,制片人除了自认倒霉,几乎没有任何办法。由于根本不存在统一的联邦电检法,一部电影在不同的州和市,有着不同的遭遇。尤其是涉及暴力的电影,更是被严格检查。譬如默片时代,其检查就包括:电影中不能出现太多的鲜血;电影中不能出现子弹射入身体的画面,甚至连死者的面部表情都被禁止。所以当时的电影,演员的“死法”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不仅虚假,而且做作。
美国第一部电影检查法是1907年在芝加哥通过的,随后美国的其他一些城市和州纷纷开始效仿。1915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电影不过是一种“演出”,没有资格与符合宪法的自由,譬如新闻自由相提并论。这等于明确宣告,政府审查电影是天经地义的。此时,好莱坞电影事业越来越蓬勃,各个制片厂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暴力、色情以及政治题材的电影随之增加。制片厂冲撞政府的限制必然引起更大的压制,无奈之下,电影人只好开始自律。1922年,好莱坞电影行业成立了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开始规定电影制作标准。
到了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黑帮电影开始流行,电影人虽然依旧在自我审查与政府审查的双重压力之下工作,但是对于电影的想象力远超默片时代,所以这一时期的暴力电影变得比从前更加真实和富有趣味。不过,当米高梅公司在1930年准备将美国西部曾经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匪徒“比利小子”搬上荧幕时,围绕着电影与犯罪的话题发生了一场巨大的争吵。
“比利小子”的故事,在美国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他出生于1859年的美国纽约,他的原名叫威廉·班内,幼年时便跟随父母移居到堪萨斯州,后来又移居新墨西哥州。“比利小子”从小便出入酒吧与赌场,未满16岁就开始杀人。有一种说法是,当他第一次开枪,杀死一个凌辱他母亲的牛仔之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1878年,他参加了一起盗窃牲口的案件,并且与拦截他们的警察交火,在枪战过程中,他打死了一名警长,随后逃之夭夭。两年后,也就是1880年,“比利小子”被警察抓捕。鉴于他手上累累血案,立即被法院判处死刑,但是神奇的是,他有本事竟然从死囚牢中逃脱。1881年,越狱的“比利小子”再一次被警察围捕,这一次,他没有了好运气,终于死在一位名叫“帕特·珈利特”的警长枪下,终于22岁。
现在米高梅竟然要将如此狡诈、残忍、疯狂的悍匪拍成电影,立即引来一些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反对。当时首先反对的是《美好家园》杂志的主编埃尔默·毕德逊。他在给米高梅的信中严厉地批评道:“如果把比利小子作为一个英雄搬上荧幕,那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这将使得儿童蔑视法律,从而使少年犯罪现象大增。”米高梅只好让编剧重新改编剧本,设法把“比利小子”描写成一个“遭受暴徒迫害和折磨的信教的苏格兰人”,然后电影里的“比利小子”已经被“一个好姑娘的爱情”所感化,并且“站在法律和秩序的一边为保卫家园而战斗”。经过一番“触及灵魂”的改编,这部电影终于上映。
暴力电影的制片人努力调和着法律、道德与商业票房之间的矛盾,进行着自我审查。饶是如此,拍摄于1930年的《小凯撒》还是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如果说默片时代的暴力电影的检查制度只是宽泛地予以一定限制,那么在30年代电影业开始走向繁荣的时候,政府的检查制度则越来越具体。
在这部电影中,“不得嘲弄法律”“不得讲授犯罪方法”“不得让犯罪分子显得具有英雄气概”“不得对违反行为表示同情”“暴力犯罪和武器被列入特别注意的清单”“电影中罪犯使用的枪支需要在规定的型号中选定”,此外,电影里的“黑道人物”最后必须横死街头,也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这种电影会“伤害美国儿童”,尤其“以暴力和犯罪获得利益者最后如果不死掉,那就是对暴力的宣扬”。
《小凯撒》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暴力电影。爱德华·罗伯逊的演技也不是展示的最好的一部。但是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关注,主要是它将一个名气“享誉美国”,而且还健在的黑社会大头目的故事搬上了荧幕。爱德华·罗伯逊所饰演的凯撒的原型是美国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黑帮匪首,人称“疤面”,他的真名叫“艾尔·卡朋”,是一个意大利移民。1899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后来随父母移居美国,定居纽约。他从少年时代就投身黑社会,多次参与凶杀案。1920年,艾尔·卡朋搬到了芝加哥,在这个城市里势力最庞大的黑社会头目约翰·托里奥手下当差。在美国禁酒时期,他们开设了很多地下酒吧,成为私酿啤酒、威士忌的重要供应者。
在几次内讧后,约翰·托里奥的一些敌人被杀掉,自己也被迫逃离了芝加哥。约翰·托里奥一走,艾尔·卡朋随即取代了约翰成为黑帮头目。他经营各种非法生意,包括赌场、妓院、私酒,等等,根据联邦政府的估计,艾尔·卡朋一年的收入高达一亿美金以上。可能有些人觉得一亿美金并不是多大的数字,但要知道,在1929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也不过区区四十四亿美元。艾尔·卡朋在芝加哥还与当地的富豪与政客相互勾结,收取他们的保护费,并为其提供杀人服务。1931年,艾尔·卡朋被联邦法院以逃税定罪,判了11年徒刑。出狱后,他因为一次中风于1947年死去。
二三十年代,这些黑帮人物成为当时报纸销量的重要保障。从1925年到1930年,短短5年里,芝加哥街头死于黑帮内讧以及警察枪下的匪徒人数高达五百多人。报纸上长篇累牍的报道,并没有增加人们对于暴力的厌恶,反倒生出更多的兴趣,当好莱坞拍摄的《小凯撒》上映后,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暴力电影。观众们不仅同情他们在电影里的遭遇,甚至为那些饰演坏蛋的演员而倾倒。尽管在电影里他们个个未得好死,都在影片结束时陈尸街头,可丝毫不影响暴力电影高涨的商业票房,随着《人民公敌》《疤面大盗》的上映,暴力电影愈发受到关注,成为好莱坞黄金时代暴力电影的代表——“强盗片”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