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花”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如此世外桃源,仅“落英缤纷”便让在上初中的我久久难忘,试想漫天飞花的场景怎能不美呢?我便去寻这与“花”有关的素材,这个字有18种释义,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而今就让我揭开这美之象征者的神秘面纱。
“花”最早写为“华”字,可见于西周金文,字形就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上方是花瓣、向两侧下垂,下面是弯曲的花枝。草木生而见其顶端之花,这便是“华”的样子。
“花”指树木的花。《说文解字》:“本作华。荣也。从艸,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古代将草开花称作“荣”,树木开花称作“华”。这二字的结合,不难让人想到一个词——荣华富贵。在先秦两汉古籍中,所用都是“华”字。《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这些诗句中的“华”字,都是作花解的。“花”其本义是花朵,后引申为像花的东西、错杂的颜色、虚伪的、模糊不清、用掉等义。
只说这个字略显生硬,说说养花吧!种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在容器中栽培植物,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盆景的起源。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栽培花卉,并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刻有盆栽植物的陶片,表明我国先民不仅在田间种植植物,还在容器中栽培植物。这样看来,我们的老祖宗也是个精致主义养花人。寻最近的最热门养花人,那不得不提杨紫的《国色芳华》了!
传“花”魂
唐代时,花卉栽培进一步发展。都城长安的牡丹开花时节,观花和竞相买花的盛况空前。唐代诗人王维的记述表明,花卉盆栽和盆景艺术在此时已出现。如果还需要佐证,那便是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花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所以,我谈《国色芳华》并非是只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其实更喜欢剧中的文化传承。制作层面上,该剧也尽显匠心。力求还原唐朝的盛世风貌,从场景的布置到服饰的设计,再到道具的雕琢,无一不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华丽与精致。无论是繁华的长安城街道,还是典雅的庭院,都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唐朝。服饰方面,精美绝伦,色彩搭配和谐,既符合角色的身份地位,又展现了唐朝的服饰文化。据说有超过500套唐装在此剧中呈现。同时,剧中对于牡丹的呈现也十分用心,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牡丹的国色天香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追剧的时候我这次格外留意了片头、片尾,片头犹如一幅大唐名画,道尽当时的社会风貌,片尾中写了该剧融入了很多巧思,连我们熟知的“陕西省博物馆”和“大唐芙蓉园”都在其涉及范围内,将园林和博物馆同时搬上荧幕,此长安颇有长安韵味。其精美的制作,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传递出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济弱扶倾的高尚品质。近年来,“大女主”的剧本剧本越发走近我们身边,见其精神就颇让人敬佩!
惜“花”落
我们只是惋惜黛玉冷月葬花魂时的多愁善感,其实为柔弱的女子“发声”才会撼动更多人的心。其实剧中有一个角色名“秦五娘”,她的故事正对应了诗经中的《氓》,这便又让我对这剧着迷了几分……但又不禁哀伤,花开便被迫凋零,实属可怜!
同上命运相似的,还有催泪的《一支红发卡》,还有让人心酸的《山中的金凤凰》……当所有人都夸赞从深山飞出一只寒门的金凤凰时,没人想到那必定先前陨落了一只金凤凰,深刻又痛心……
年已将近,借一些花送给大家~
愿各位有钱花,有才花,随便花;常伴幸运花,富贵花,无忧花;心中乐开花,面容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