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杀鸡赶大集”伴随春节的脚步,过年倒计时三天,我也像小朋友一般盼望着过年,跟他们一同诵着“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样的童谣,奈何家人们直至二十七八才会收拾放假。所以,从以前要从二十三开始准备的过年活动,只好一一顺延到二十七八。
(一)年中吃货
我喜欢过年准备的过程,以前总爱跟妈妈打趣“我的妈呀,你怎么什么都不会,那我能得到你亲授的何种技艺?”是呀,因为我的外婆就真是严格按照春节童谣中唱的那样,每种事情都亲力亲为,我最喜欢的是她爱做的“元子粑”、腌斑鸠和炸虾片。可能大家在想为什么不想念米花糖和其余炒货……外婆做的这些东西都非常香,现炒的更香,只是它们永远都躲在高高的柜子头上,作为外婆家的老十一,在我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领悟了其可望而不可及。搬上一个高脚凳,登上去有种登上顶峰的喜悦,已经看到透明包装纸里的米花糖了,此时已是口水直流三千尺,踮脚一顶果然是“高处不胜寒”,高脚凳倒了的威力足够一个小孩儿摔个满意的屁股蹲儿,你以为只有哇的一声,但这种大型活动肯定是四五个小朋友的活动,只听哇声一片!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来了,比我大一两岁的表哥表姐们来不及抹眼泪仓皇而逃,或是躲藏到柜角,我却因摔得太疼忘记了这危机感……
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外婆不仅没有严厉责备我,还会主动取出高柜之上的宝贝,哥哥姐姐们见势都围上来,所有小朋友带着泪花吃着香喷喷的米花糖。那记忆深刻的一摔也让我再也没有觊觎高贵之上的宝贝,外婆对我最是疼爱,只要我对她撒个娇就能吃到了!前面提到的“元子粑”才是重头戏,制作它少说要40道工序!蒸南瓜、红薯,磨红薯浆,蒸糯米,碾糯米,炒花生,和面,烤元子晒元子……因儿时多年留守外婆家,我才见证了它的全过程。等到了年夜饭时刻,先少油煎脆“元子粑”,再切上一盘腊肉,配上小香蒜苗,爆炒便能闻到一股奇香,它才是年夜饭的重头戏!三桌亲戚至少八盘才勉强吃到满意。
现在外婆已经快八十了,“元子粑”也只有大姨和二姨能学个三分像,真担心这种美食失传,我准备带个小本本回去记录一下。腌制加烟熏的斑鸠闻着香,吃着更香,但怎么吃更香要跟我妈请教。开饭前,他们都要在厨房准备各种美食,我妈负责端上餐桌,每每端到像腌斑鸠时,她总是教唆我跟她偷尝一块!但是,正餐中因为美食太多,在端餐之余确能偷尝出香,唇齿之间就有紧致而丰富的肉味,实乃真香开胃菜,我不由得给妈妈竖起了大拇指。但这道菜也不是每年能吃了,现在已经很少有养斑鸠的了……
虾片可是童年牌薯片,它们花花绿绿的身子,下滚烫的油锅一个个“苏苏苏”地膨胀起来,比爆米花好看多了。刚炸膨胀到巨大的虾片,还冒着热气,此时此刻吃着是软趴趴的,吃饭前炸好,放在吸油纸上,等到茶余饭后,嚼上几片酥脆无比。大家一起看电视时,吃着更香!说来,外婆也是非常喜欢虾片的,还记得我高考结束那年,她患病入院由我照看,每日发烧胃口不佳,在早上看到隔壁床的奶奶吃的油条,便想吃虾片!我可太难了,跑便了军区医院前后,后面只有到那种菜市场干杂店,才勉强买到,炸好之后冒着“万众瞩目”的“危险”拿给外婆,虽然医生说最好不吃,可是外婆想吃时我也只给她一两片,也还能同其他人共享,岂不美哉?
(二)年之文化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工作以来,家中对联几乎都是手写为主,不仅可以锻炼脑力还可以锻炼笔力。第一次张贴时,笔太小而“配”不上两米大对联,我只能写空心字再将其涂色,还是以完成告终。虽然他们赞扬了我原创的内容,可在点评字体时,觉得可以再龙飞凤舞一点,才能彰显过年对联的“霸气”。第二年,我总结前面经验,再次提笔时,看到同办公室的潘老师正在创作,他是个软笔字爱好者,从大到小的毛笔整齐地挂了一排,纸张型号也一一俱全。再三考虑之后,我将家中对联之事顺利托付给那位书法了得的老潘。他的字不似颜体那般丰腴有力,也与柳体的弱柳扶风不同,像是自成一派,正楷字不胖不瘦恰到好处,而且落笔必然工工整整,整体看来也是笔力道行尤为好看。
今年的对联着实令我纠结,不见毛笔,纸张遗落,我想来可借街上写对联的老先生的材料一用,照价而给。桃符的传说从小就听了很多,但是这些精彩的传奇故事还是延续了这一传统,相传最早是后蜀君主孟昶发明了它,从文字到用料,从蜀地蔓延全中国,从最早的驱邪避害变成当今的祈福纳新,这其间的故事和渊源还是值得一看的。说来也是机缘巧合,曾听过一次丁慈况老师的“对课”,索性也买了他的书,又让我对着这小小的对联有了一些想法。
借此,也希望看到文字的各位牛年行大运,事事如意,笑口常开,牛气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