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情况是:我并不擅长写读后感,写读后感的目的也就是记录下来我读过这本书,有很多的感悟其实只在阅读的时候才有,读完之后记得的并不多。
伴随着这本书结束的还有一场揪心的感情,一场因为意外和寂寞开始的异地恋,结束前不久,朋友早就劝我分开,说周围的人都看清了,只有我在局内,一直看不清现实。她妹妹也说她不值得我去珍惜,现在想想从开始到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有可疑的地方,时至今日我也无法相信她的为人。这件事情让我觉得都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让我都不敢再相信爱情,只相信是合适才是在一起的理由。
有的朋友说,研究生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紧,本来就是轻轻松松的过日子,我读之前也这样想过,可是上来以后却不敢放松,虽然有时候我也会偶尔的颓废,偶尔的厌学,但是大部分我还是会赶着自己去学东西,因为我对就业的恐惧,对未来不存在任何安全感,怕自己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从现在就能看到自己未来几十年的样子,我很怕。但是扪心自问,自己天天花这么多时间,又真正学习到了什么?既然又这么多时间,为什么不在学习之外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多给自己留下点回忆。
有些人因为自己待的学校一般而沉沦,放弃了挖掘自己潜能的机会,认为环境如此,我又能如何?殊不知,好学校的学生不仅比我们起点高,聪明与否且不谈,他们比我们这些普通高校的更加努力,更加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或者说将来自己在社会上的价位,能把自己卖个好价钱。我们出去又能拿什么与别人竞争?
情商?你自认为比别人多经历了什么?
智商?如果你比他们更高,那么坐在重点高校的就是你了?
颜值?你有吗?
背景?有吗?
不努力,我想不出更好的理由。
番外篇结束。
想一想之前写的读后感,确实不知道写什么,说是读后感,也就是叙述一下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只有读后,没有感想。这本书该说,只是个故事,所有的故事似乎都离不开两个字:巧合。之前在网上看,说东野圭吾是个会讲故事的人,因为我看的书并不多,所以觉得他讲故事的方式还是挺新颖的,和《穆斯林的葬礼》有些类似,一会写过去,一会写现在,分别从不同的人物出发写同一件事情,这点和小时候看推理小说也有些类似。
读书的目的有以下几种:
1.只是想听个故事
2.想通过读书经历故事中人物的人生。获得一个道理。
3.与作者心灵相通,了解他的思想
4.想多读书,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然后自己也写书
开始的我是第二种原因,但是随着读书多了,我对作家有了一种崇拜的感觉,认为他们的职业很自由,写本书就可以挣很多钱,时间也灵活,所以后来成了第四种原因,但是又很多作家都是兼职,文字对他们来说只花费生活中的某些特定时间就可以完成。其他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正式的工作,当然也有专职作家,全靠写书挣钱喽,从三毛的书里和一些杂志短文里面有看到一些有名的作家在小时候就显示出了写作的天赋,所以后来能写出比较畅销的书。而我除了高中写了一篇无厘头搞笑的作文被老师点名赞扬外,800字作文从来都让我很头疼,而且不管什么题目,都没什么思路,就算写出来,写出的文字也很平淡无奇。
原因也就是目的,现在从第二个目的出发。第四个目的随其自然,读书就要让自己快乐,不然没什么意义了。
嗯,《解忧杂货铺》是个好故事,值得一看。
2017年7月10日凌晨05:56于沈阳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维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