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说到公司里出现的一些问题,经常出现一些人员流动,这流动让他不舒服。于是我就尝试思考了下我之前工作的地方,好像类似问题也存在,或者说这种问题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只是出现的频率不同。
人员流动,从企业角度看,这样的组织活力对企业是有帮助的,人员流动可以因此让团队更有活力,但从个体的角度却又要思考一个问题:
不停的换工作,难道仅仅是工作的问题?
我身边有几个朋友一直在不停的换工作,到了一家单位干的不爽,就想要跳槽,换了一家后,又出现了不爽,于是继续跳,用了很少的时间,跳变了行业,我就在想这么多单位都让你不爽,这需要多大的共识才可以让你爽起来?
当我们谈工作爽 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就是谈你获得了成就感,获得了认同。当你不爽的时候,你又在谈什么,就是没有被认可,付出没有获得。这难道真都是环境的问题吗,都是公司对不住你吗?
我想从个体角度出发,也许这个认知未必正确,要知道我们爽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获得了成就感,而舒适区的边界就决定了自己的生存边界,从出生的哇哇大哭,到后来的家里横,出门静,再到学校,工作,城市,国家,等不同生存环境的切换,这都是在试图让自己扩展自己生存环境的边界,每一次进入一个新环境,都必然是从舒适区到非舒适区。
所有的舒适区都是从舒适区过来的,所有的生存环境变化本质是上还是人文环境的变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猜疑到信任,从连接到协作,从付出到收获。但这需要时间,更需要机会练习,而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让自己不舒服的时候,恰好是自己练习自己能力的机会。
如果一味的在舒适区里用老经验收获成就感,那到头来就会让自己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弱,任何变化自己都会遭遇这不适应的挫折。
面对一个公司,一个生存环境,当我们碰到的问题,都会必然出现两种不同面对问题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和不舒服的抱怨。
积极的人和抱怨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看到的是自己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一个看到的是别人又在让我不爽。
如果说适者生存是生存的第一性原理,那么相信积极的人生存能力一定更强,因为面对任何生存环境中的问题,总是想办法去适应并解决,而那些碰到问题就抱怨的人,本质上还是生存能力太弱,碰到生存场景中的不适应,就总是想逃避,慢慢的适合自己生存的场景边界就会越来越小。
适者生存不是一句空话,任何挫折,任何不爽都是在给自己扩展生存能力的机会,从工作到创业都是如此。想想创业中的机会,我们通常所的痛点不正是别人抱怨的时候发现的吗。
从成长上讲,我们就要善待我们碰到的每一次不爽,少点抱怨,多点积极,这是让我们产生思考和能力进步的机会,这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和生活,积极的人总是让自己适应生存的能力变得更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