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仇宝龙老师,⼋极拳界的第八代传人。北京八极拳俱乐部负责人, 孟村八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八极拳国际陪训中心技击部教练。
⼋极拳,中国传统武术的⼀种拳法,取名“八极”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天地之间,九州⼋极”。仇老师的练功房里,正对门的墙上,有朋友帮他写的“八极定乾坤”,来自于很多业内⼈⼠对于⼋极拳现有的⼀句评价,叫“⽂有太极安天下,武有⼋极定乾坤”。
“小时候瘦,老觉得容易受⼈欺负,家里有⼀个⼆哥是教八极拳的,就跟着去学了八极拳,当初会学这个东西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不让⼈受欺负”。结果越练越觉得这个东西好玩,“说起最开始学八极拳,那时候不爱上学,也不是⽗母眼中的好孩⼦,但我⽗母在当时算是开明了,看我自从去学了这个,每天就那么哐哐哐的练,倒也不出去惹事⼉,家里面也就放⼼了” 。
和⼤多数的男孩⼦⼀样,仇老师年少的时候也是有⼀个武侠梦的。“要是⽣在古代就好了,那样我就骑个⼤马,抗个⼤枪,⾏侠仗义什么的。小时候我没想过当个老师啊当个科学家什么的,我没想这个,就喜欢练武,练着练着慢慢的就跟这个分不开了”。
仇老师会打八极拳⼀打就是这么多年,跟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被问到关于当下的武术界的⼀些现象,仇老师的回答让我们在他的身上找到了⼀些纯粹的武者的影⼦。“现在的很多中国武术界的⼈,越来越像⽂化⼈,不像是练武的了”。
话说回来“身在中国,哪⼀⾏不受中国儒释道的影响,但是练武的⼈还是要有练武的⼈的⼀个样⼦。这些东西应该是你喜欢的东西,让你开⼼的⼀件事⼉,不需要那么重的形式感”。
在访谈中,仇老师说起八极拳是很感恩的,“我在想,如果没练这个拳的时候,可能我的⽣活状态就不是这样的。忙于⽣活,忙于糊⼝。原先也⼲过别的,开过饭馆,卖过家具,出租车也⼲过,但我发现这些都不是我喜欢⼲的事⼉,虽然它能挣钱,但就觉着⽣活特别累,⼀点⼉都不快乐。然后就开始琢磨怎么着可以把爱好和职业平衡⼀下,每天不⾄于那么累还那么不舒坦,可以⼲点⼉自⼰喜欢⼲的事⼉”。
这么⼀琢磨,2006年的时候就去参加了武林⼤会首届的八极拳比赛。“那时候还开着车呢,每天的任务就是接送⼀老板,就住附近,基本也没什么事⼉,完了下班还能把车开回家来,挺轻松的,挣得⼯资也还可以”。
“有天听朋友说起武林⼤会,说什么今年⼋极拳要打比赛,这是第⼀次,那个时候我还没见过,⼀听就把⼯作给辞了,我就想着这不成,我得⼲我那事⼉去了。完了之后我给那老板找了⼀哥们,代替的,我就跟他说先让他给开着,要是合适就继续开着,要不合适也有时间再找,不能因为我这事⼉车临时没⼈给开了”。之后仇老师就去了武林⼤会。
也是因缘际会,在武林⼤会之后拜⼊了吴连枝大师的门下。“那个时候师父已经关门不再收弟⼦了,我是破例收徒。现在想想很是感恩师父。当时我⼯作也辞了,有将近三年的时间基本是在孟村呆着,⼀个月两个月的回家⼀次。”那三年的学习可以说是塑造了现在的⼋极拳界的仇老师。仇老师自⼰也说,他对于⼋极拳的很多理念在很⼤程度上是受他的师父影响的。
有句出自武术界的老话,叫师父领进门,修⾏在个⼈。孟村是⼋极拳的发源地,来访的⼈特别的多。仇老师的学习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关于武术的那些看得见的拳打脚踢的那些术的练习。仇老师在说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很坦白的讲,武术这个东西万变不离其宗,你要说他真教你什么,总离不了那些拳脚套路,这些东西是死的,但是⼋极拳真正精髓的东西不是你学会这些套路就能领悟的。
仇老师跟在师父身边的时候,会在意师父的⼀句⼀⾏,他说这些事情,只要你在意了你就能学到很多,⽽且学到的很多甚⾄包括⼀些为⼈处世是其他地⽅学不到的东西。⽽这些不外显的东西恰恰才是现在很多⼈在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时候领悟不到,最终只学到形却不具备神的原因所在。
访谈到最后,仇老师告诉我们这⼀路⾛来他从来不觉着累过,这⼤概是因为他是⼀个有目标⽽不⽌步于目标的⼈。“有时候我们为了看⼀个风景,沿途会特别的累,但如果说我们是奔着这个⽅向去的,那么沿途就应该是处处风景”。
当下的⼈们有时候太过于目标化了,⼀路⾛的太快,错过了很多路上的风景,其实有时候太执着于目标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我们最开始想做这个事⼉的⼀个初⼼。练武也是。当你为了赢为了别的⼀些外物的因素去练,这事⼉本身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你也失掉了单纯喜欢武术的那条路上的快乐和风光。
所谓侠者,不一定非要做到范仲淹之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境界;顺从自己的内心,于纷繁世界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在得以安身立命的同时首先保证自己是逍遥快乐的,如同李白般执酒仗剑,快意恩仇,再用自己真挚的热情影响感化身边的人,不也是侠道的一种体现么?
我们生而自由
我们本无界限
我们创意非凡
我们用影像纪录精彩人生
我们是色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