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政蔚
【派别】玉印派
【导师】王玉印、袁文魁
【分舵】纵横思海
【舵主】罗汝锡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吃饭吃快一点呀,不然的话,饭菜凉了吃下去不健康呀!”,“明天天气开始转冷了,早上记得穿多一件衣服才出门口呀!”,“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雨,出门口别忘了带把伞出去哦!”,“今天晚上有你喜欢吃的,不要玩得太晚哟!”,“现在正当长大的时候,吃多一点再去玩吧!”,“…………”以上种种都是以前听父母说得最多的话。而我每次的答复几乎都是“好啦好啦,知道啦!”。
自小时候开始,我就觉得父母特别的唠叨,明明刚才已经叮嘱过的话,没过多久又再重新说一遍。而当时正处理叛逆期的我更是觉得烦上加烦,恨不得哪一天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自己一个人乐得清静,甚至有时候做出来的行为更是跟父母的叮嘱背道而驰。你叫我吃快一点,我偏偏要慢慢吃,而且要等到饭菜都冻凉了才吃完;你让我吃多一点,我就马上停下筷子说吃饱了,明明肚子饿着还要硬撑走回房间;你要我晚上早点回来,我就要玩到太阳都下山了,其他伙伴都回家了,我才磨磨蹭蹭地往家里的方向走去。然而,尽管是这样,每次我回到家,都看到父母热切的眼神望着我,没有过多的责备,随之而来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唠叨,“明明就叫你早点回来吃饭,还是那么贪玩”,“饿坏了吧,快点洗个手就赶紧过来吃饭”,“吃多点肉吧,不然就长不高了”。我也试过三更半夜发高烧,父母带着我去医院看急诊等医生的时候,还不忘跟我说:“让你多穿件衣服,老是不听,搞到现在又感冒了。”那时候的我,感觉父母的唠叨真的是无穷无尽的,总是可以变着花样来“教育”我。
当我结束学业出来工作之后,因为经常加班的原因,一个星期下来都没有几天是跟父母共进晚餐的,甚至是早出晚归,连父母的面孔都没见到过的。然而,父母的关心还是没有丝毫稍停。“今天晚上回来吃饭吗?”,“外面的东西味精多,吃了不健康,还是回家吃饭吧。”但是,随着心智的成长以及思想上的成熟,我对父母的关心渐渐地不再存有排斥之心了。相反,更多感觉到的是温暖,窝心。而这种感觉达到峰值是我也成为父亲以后。面对着自己的孩子,尽管因为自身小时候的经历,尽可能不把重复的话语挂在嘴边,但有时候确实是因为关心孩子未免有点唠叨。每次碰到孩子不耐烦的时候,我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当年父母的感觉,同时也明白到曾经的自己给父母所带来的“伤害”。有时候我也不禁在反思,自己的父母是出生在多个兄弟姐妹家庭的年代,不像我这独生子女的时期。他们的父母亲同时面对照顾着几个甚至更多的孩子,无法很好地兼顾到每一位,甚至可以说父母亲的关心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已经是一种奢望了。所以,父母只是把他们童年希望得到而没有得到的关爱之情充分地表现在我身上,希望我的童年不要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得不到关心,得不到注视。而我,却一次又一次地在糟蹋了父母的关怀。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然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方面背负着孩子的不理解、抗拒、排斥甚至是讨厌的情绪,另一方面却又不断地包容孩子的脾气、叛逆以及不成熟的孩子气。等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亲之后,又重复经历着同样的事情,只是身份角色转换罢了。看似因果的轮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方式。只有经历过,然后转换角色经历,才会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
[导图解说]
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内容应该也没有什么可以解说的了,毕竟上面一千多字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这里说一下绘制导图中间的一个小插曲吧。当这幅导图差不多上完颜色的时候,儿子走过来看着一下中心图,我就问他看到了什么。儿子回答说:“有个妈妈牵着一个小朋友,另外一个男人扶着一个人,那个人柱着一条拐杖。”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教育他:“这是两幅画,右边的是妈妈牵着谦谦,谦谦手里一个气球,气球是谦谦最喜欢的黄色。左边呢,就是谦谦长大了,妈妈已经老了,要柱着拐杖来行走,谦谦在旁边扶着妈妈。谦谦以后长大要孝顺妈妈,知道吗?”儿子似是而非地点点头。
个人觉得,我对起承转合这个结构方式掌握得还不够透彻。当初在绘制这幅导图之前思前想后了很久很久,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最后还是在心中有个大致的想法之后,先把作文给完成了。然后,然后就按照读书笔记的方式把每一段的关键内容提取出来绘制导图。我也明白这样似乎是逆程序操作了,只能在往后更多的应用中慢慢体会领悟这节课程的核心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