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了一节地理课,感觉挺有意思的,老师讲的东西基本能记住80%,而在学生时代,对于地理我是一纯粹学渣,老师讲的什么完全不懂,根本听不进去,勉强自己记记笔记,下来也花了时间去背,但是收效甚微,总之就是一直没入门。
为什么在需要好好学习的学生时代一窍不通,而现在很随意地听了一节课却感觉很好,原因在哪里?我想可能和年龄的增长有关。为什么年龄大了就能够理解过去绞尽脑汁都无法理解的东西?应该是与见识和积累有关。
回想自己在求学之路上,感觉比较好的学科就只有语文、数学和英语,为什么?因为这三科是基础学科,很纯粹,不涉及太多的课外知识,而其他的科目像小学的自然,中学的生物地理物理化学,自己是怎么学下来的都不知道,真的是稀里糊涂就参加了中考高考。究其原因,就是没见识,除了学习什么都不懂。当年高考的时候,数学考了道关于轧钢的题,我哪懂什么轧钢?直接看不懂题,成功在我的数学考试史上画上最失败的一笔。要是当年的我再参加现在的语文考试,估计也只有傻眼的份儿,语文的改革大刀阔斧,绝不是我这种没什么见识的人能够应付的。
怎么样增长见识呢?读书应该是最容易的路,各种书籍都可以广泛涉猎,自己才能有更广的知识面,才能有更强的理解力,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成长空间。
所以,我又有了更多给儿子买书的理由!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