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分享了2015年大家微信数据的总结h5,瞬间刷爆了朋友圈,然后突然开始在朋友圈流传说这个会盗取大家支付宝的钱,甚至引发了一些用户进行银行卡解绑,其实这是一件典型的传播事件,从我的角度感觉,微信本来放出这个链接除了为大家做一个去年的总结外也是为第二天的微信力量公开课Pro版做宣传,但是没想到在细节上的忽略,给了别人可趁之机,从中可以看出三点:1.微信的传播力量十分强大 2.目前大家还是把支付宝当做主流网上支付途径 3.大多数人对技术常识比较缺乏。
接下来进入今天张小龙分享的的正题,首先是一切以用户价值位归依。高手的观点和态度总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当我们还在对你有什么资源我有什么资源可以进行讨价还价而忽略最基友的用户价值时,微信却做到了不会跟任何的,包括外部的、内部的资源交换,顶的住压力、经得起诱惑,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点让我有感触的是,微信公众平台不只是一个新媒体或者营销的平台,而在这之前,我做了两个公众号一个是我写东西用的,另一个则是为目前我带队正在做的跑步App而做的,当时希望这个公众号可以在App上线前能先聚集一些粉丝,等产品上线后快速转移成产品的种子用户,但是在运营上还是没有抓住用户的心,导致前期通过社交关系拉来的粉丝在逐渐减少,因为毕竟微信的私密性社交和微博的开放性社交还是区别很大,拉新的成本可能相对更高一些,但是如果不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只是为了导流量,那结果还是会被用户所遗弃。
第三点比较有意思的是微信的一个基本价值观: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一个用完即走的。这一点其实和很多产品的思路是有点不符的,很多人为了留住用户、增加用户的黏性会想尽办法增加产品的趣味性等,最终希望用户可以在产品里多待会,但是,不管每个人每天只有24小时,除去工作学习吃饭睡觉等必须时间,每天能拿出来的加起来也就5、6个小时,如果一个产品为了自己而让用户忘我得沉浸其中,我觉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所以,从用户角度出发,任何产品都只是一个工具,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的离开。我联想到最近自己在做的产品,当时为了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用户的黏性,强行要上线聊天和朋友圈等社交功能,其实并不是十分符合跑步用户的运动需求,仅仅是为了不和其他主流跑步App拉开差距,这个出发点确实很不好,同时也影响了开发进度,本来在之后的版本还希望上线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功能,现在想想,还是没有必要了,先砍掉。小龙还说到一点我很认同,那就是微信其实一直不鼓励加太多好友,毕竟人的精力有限,更少的信息意味着用户可以高效的处理,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所以加太多好友的后果就是难以管理社交链,当社交链失控之后,可能索性会放弃转投其他,就像当初逃离QQ一样,所以,我一直对加微信好友这事毕竟慎重,而且为了防止关系链失控,会定期进行清理,即使当别人晒有几千微信好友、几千点赞时,我也不会羡慕。
第四点:让商业存在于无形之中。微信其实已经很火了,但是在商业化的路上却一直走得非常慎重,一个好的产品它的商业化和用户的价值、用户体验是并不矛盾的。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并且只是一些人不玩游戏,但是并不妨碍另一部分去玩游戏。举个微信朋友圈的例子,从去年初微信开始在朋友圈加载广告,其实众所周知,大部分情况下广告是会影响用户体验的,是用户特别讨厌的事情(特别是视频网站动不动就120秒,用户的时间就这么不值钱么?)但是微信在最初广告投放时,三只广告:宝马、vivo、可口可乐,当时疯传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向投放了三只广告,并且是不同身份的象征,结果很多收到广告的人(特别是宝马广告,包括我)反而不讨厌广告,而是非常开心,甚至继续在朋友圈去炫耀、进行二次传播,反而是没有广告加载的用户会失望,这样的传播结果可想而知,三只广告的投放大获全胜,要么不出招,出招就一击制胜,这才是高手,并且纵观一年来加载过的朋友圈广告质量也是比一般广告高处很多,创意十足,有多时候你甚至会愿意卡开广告去观看长达几分钟的完整版,甚至点赞、留言等,这样通过朋友背书加大了后来看到广告用户点击广告查看的意愿,非常聪明。从微信角度来说,也希望可以很好地商业化,但是它不是基于骚扰的、基于流量变现的商业化,所以你看不到启动页弹出广告,在这方面的反例就是新浪微博,体验很不好,每次打开先是加载页,再是广告,导致一次打开时间要5、6秒以上,简直不能忍。微信另一个很好地商业化例子是两个月前开始推出的基于社交关系的优惠券,优惠券这个东西很有意思,马路上、商场里经常会有人给你发,但是这种本身太容易获得就没有价值了,而微信的基于朋友背书的优惠券则有一些新意,只有你的朋友去那里消费才能拿到并分享出来,并且听说核销率还不错,商家开心,因为带来了新用户,朋友也开心,因为他的优惠券没有被浪费掉。但是在这里还是有一个小疑问,虽然这个优惠券的分享不是按时间轴而是按距离(就是先推荐你附近的商家),但是如果当微信好友量过高,导致同一地区的优惠券频率太高,即使是出于朋友信用背书,还是会给用户选择上增加困难,如何根据用户习惯(例如通过收集用户在微信上经常点赞朋友圈广告类型、经常使用微信上第三方服务等大数据并进行分析)帮用户挑选出最感兴趣的优惠券才更加个性化,符合用户价值,而不是借以朋友背书为由的无脑推送。
最后一点就是爆料的应用号,记得去年曾经看过一个恶搞视频,国外出现一个巨无霸App,把所有日常App都吞噬后具备了其所有功能,这背后反映出目前App种类繁杂给用户带来的困扰(这一点iPhone 16G用户应该深有体会吧),而应用号的出现或许可以降低用户使用App的压力,同时降低开发的困难,看起来是一个一箭双雕的事情,这应该是鼓励的,但是目前在微信里的第三方服务都做的不是太好,例如电影票,这个体验真是糟糕,要不是它有时候很便宜,其实并不会去用。所以,如果想通过应用号来替代App,还是要先做好体验,虽然随着智能硬件的热度提高(小龙哥最后说5年以后或许大家会戴一个眼镜坐在家里看和现场效果一样),远期做手机App的价值或许会降低,但是就目前来说,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好了,今天微信力量公开课小龙哥的分享和分析就到这吧,公开课之后的分享内容会再找时间总结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