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看到弘丹老师诚恳地征求大家对开学典礼分享的意见,这个分享的对象清晰(本群20余位成员)、目的明确(提升大家的写作力)。演讲本身是一种技能,而技能的提高,与反馈关系极大。如果我们有更好的反馈,使弘丹老师下周的分享质量提高,受益的就是我们,多好的一个良性循环!
当晚演讲结束,即有一些提问、群内留言等不同形式的及时反馈,为什么弘丹老师还希望大家再提意见?
很简单,寻找更加深入的反馈。
什么是“深入反馈”?
这很难立即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它肯定与浅显反馈相对。浅显反馈,无非是点个赞、咨询几个知识性问题等。与此相对,深入的反馈,应该是对所讲内容梳理总结,指出优劣,如果还能对不足之处提出解决的办法,那就属于理想状态了。
二
弘丹演讲1小时,主体内容12张PPT,获得普遍好评!
完全可以想象,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昨天的内容极有可能在其它书籍、其他老师、其它平台等渠道,已有耳闻、眼见,但为什么听完之后,大家仍然热情高涨,好评不断?仅仅因为内容,而获得大家好评吗?
常方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都是一些似曾相似的变易、修订、完善,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新鲜,其实很少。而我们仍然每每有新意,被感动,是因一个又一个生命个体,通过自己鲜活的生命实践,让这种虽然没有“新意”,是因这一个又一个的独特生命带着独特环境感、生命感和体温的事例,增添了新意,从而对我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弘丹一年多的实践(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因其富于个体生命的鲜活性,而让我们体验到了“真”,而“真善美”之真,才是吸引我们的核心所在。
三
12个问题,都很重要,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关注度会有很大差异。“如何毫不费劲地写作”的第三点建议“将‘写’与‘修改’分开”,对我触动很大。自己的实际写作中,有一部分写作是将此二者分开的,也有一部分写作,此二者处于混沌一片。我的“日均三千字”写作,就是分开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只有“写”,没有“修改”,从字数来看,很高效)。我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基本是混沌一片,效率极低,一般一篇五六千字的学术文章,都需要一周才能成文。触动大,是因为此前从未将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进行认真考虑,并反思自己写作的问题。
“写”与“修改”的关系,就如钢琴学习中“表演型练习”与“练习型练习”的关系一样。前者追求架构完整,强调流动,要有飞起来的感觉;后者追求解决细节,强调打磨以改正问题,要有深挖的精神。写的时候不管对错,不管结构,只考虑一件事“写下去,字数多起来”;修改的时候,从宏观的逻辑结构,到微观的语句文采,需要逐项解决,不仅是自己改,更要求助身边的朋友、老师提意见,不仅是及时修改,还要“放凉了”再改。
再扩大一点看,可以说任何技能的学习,如参加体育比赛与专项训练,日常专项学习与综合考试等等,都是在这两种行为方式之间交替进行,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