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老师在“对白”巡回演讲的河南大学站,做了一期“为什么要读书”的演讲。这是一场警醒人心的演讲,看着触目惊心的数字,听着字字珠玑的箴言,不禁反思,读书,究竟意味着什么?
中国一年出版物的种类超过五十万种,但在2019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六份国民阅读的报告,2018年中国成人一年平均读了4.67本纸质书,比2017年增长了0.01本,全国只有10%的人,一年读过10本以上的书。2018年中国成人人均接触手机的时间每天接近85五分钟,而用在电子书上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成人一年读的电子书平均只有3.32本。
现如今,人们花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上,三五同学、好友,相约组队,你呼我喊,好不热闹。一个人的时候,拿着手机刷各种小视频,搞笑的、刺激的、卖货的、吃饭的等等,一晃到了后半夜,还恋恋不舍地熬着夜。逛街、看电影、网购,占据了人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很多人越来越难坐在一张书桌前,看看书,做做笔记,写写心得了。
一个人的书架,是这个人的人生目录。
白岩松老师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五本:零到十岁,《新华字典》;十到二十岁,《朦胧诗选》;二十到三十岁,《曾国藩》;三十到四十岁,《道德经》;四十到五十岁,为学生看的书,因为要带研究生 ; 五十到六十岁,《红楼梦》。这些书,对白岩松老师来说,就是他的人生目录。
今年,我把三毛的书系统地读了一遍,在她平实的文字里,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强大、坚定和温暖的力量。那么一个敏感、柔软又勇敢的人,对这个世界是纯粹的热爱和奉献。她曾经说过,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的确,我们无法记得所有读过的书,但那本书里的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改造和塑造了新的我们。
“浅阅读经常让我们靠近的是信息和知识,而深阅读才可能去靠近智慧。”
苏格拉底说,让人快乐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
知识很重要,它是不加思索和感悟而获取的认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知识是否转变成了能力,是否累积成了智慧。《奇葩说》第五期,陈铭和詹青云在一期关于知识和智慧的辩题中正面交锋,被大家称为“神仙打架”,两个人运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充满智慧的辩论。
读书,并非死读书,要活学活用,在书中看自己,并看到更好的自己,越读书,越知道该读什么书。特别是当你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作者会推荐或是引用一些别的书籍,这样,你的书单中,又会有新成员加入了。听完白老师的演讲,我的书单中便多了几本书,《傅雷家书》看过了,要看的有《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走向世界丛书》、《走向未来丛书》、《自卑与超越》和《繁华》。
白岩松老师说,你所经历的一切,换成时代的背景,在各种书里头都有答案,都有遭遇,爱上了读书,便不会怕将来的独处。全世界都背过身去的时候,书依然平等的对待你,不会歧视你。没有什么是比读书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
多读点儿史,就会知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多读人是为了了解人性,读史和读人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在读日本作家梦枕貘的《阴阳师》,一共八本,看完两本了。另外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徐贲的《明亮的对话》,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有关公共说理的书籍。
2019年完成了读书100本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第一年立下,却是第一次能够完成。说来惭愧,一直自诩爱读书,但距离真正读书人的世界,仍是相差甚远。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读了2万多本书,以我一年100本的速度,怕是要读200年了。虽然读书不能单以数量为衡量标准,但你开始读的时候,不妨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当你养成读书的习惯,读的书多了,自然会有能力去鉴别书的好坏,汲取对自己更有益的那一部分内容。
书籍带我看到了更辽阔的世界,更复杂的人性,更深刻的爱恨情仇,在我自身生活以外,拥有了更多的体验,这种未知的快乐,让我热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