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关于阅读有一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从19岁开始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书籍上,可是却越看约困惑,内心越来越迷茫,想学,想要的往前走,可总是找不到方向。看的书基本都是别文章里推荐的,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就去买,要么就去图书馆或书店去发现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书。
因此自己在看书籍时是不分类的,关于青春励志的书籍暂多数,或是一些能打动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文章。可是关于在提升技能方面看这些书并没有显性的提升,只是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越感性,也总是用一颗更加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个世界,可是我依然迷茫。
今天看到古典老师写的如何功利性的阅读的文章,他主要讲到有3点:1.书籍要功利性的读;2.优化资源配置更少的阅读书籍;3.不要拿到书就从第一页开始看。他把书籍分成三种层次:娱乐型、知识型、心智型。娱乐性的文章会让大脑皮质层显得很兴奋,增加刺激,感觉像是在走下坡路,很轻松的就过去了。知识型的书籍就像是木桶原理中的底板一样,是一种广泛适用的能力,比如说《自控力》、《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思维导图》等,是能用在任何领域的通用能力。他们不是鸡汤,只是在你看后能无形提升你自己的能力。看心智类的书籍就不像娱乐性的书籍一样让你很快的就看完了,他需要花费你一定的时间,大多是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书,看这些不易很快的就能懂。感觉这就像是主题阅读了,比如说你要学习写作,可能就要把市面上关于写作的书籍都揽过来看了,标记有用的,形成关于自己的独特技能,提升心智。
在听秋叶大叔的线下课时,他说自己通常是要学那一领域的知识,通常是全部都买回来看,他开玩笑的说先买上100本回来看,买这么多书回来不是让你一下子全都能懂,只是让自己先知道到底自己能看懂哪一本。他又说当你书看得足够多了,其实就会明白真的有用的就只有那几本书,很多观点都是重复的。他说自己因为养成了喜欢专研的性格,所以很多领域的知识都是自学的,心里由衷的佩服他。
在小六的课里也讲到了主题阅读:从建立感性认知——在知乎、豆瓣等上搜书单——扫读每一本书——建立核心问题框架——在读第二遍,罗列书中的观点——在对罗列出的观点进行筛选甄别,标记有用的。这样的几个步骤看着简单,但是这样的主题阅读方式自己没有进行下来,因为关于进行主题阅读的这一类的书读少了,看到什么观点和内容都是新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系统的看一领域的书籍,他在进行主题阅读时发现很多观点和内容自己都已经看过,对于那些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点最会用心看,当市面上又出现这一领域的新书籍时又立马买来看,让新知识与自己曾经固有的知识框架装出激烈的火花,在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血液,这个过程很漫长,所以觉得他们都很厉害。
所以决定如果要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还是选择主题阅读的方式吧,这样就不会让学的知识太散乱,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吧,大家如果近期也在学某个领域的知识,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