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公司中秋礼品分了两颗大柚子,昨晚她特地给我送来了一颗。昨晚喝了点啤酒后,嘴巴略感苦涩,有起了“吃柚子”的念头,可从未切过一整颗柚子的我,想着应该算是一个“大工程”,我给自己找了个“喝酒了没力气”的借口,将“切柚子”的工程留到了今晚。
还没来得及等我切柚子,好友和她老弟给我送东西过来,我本意是送半个柚子给他们仨吃,最后变成她老弟给我干了“切柚子”的活。
好友调侃我在生活上竟也有这么“不独立”的一面,评价“我”一直以来给她的感觉是生活上是很独立的人、并且一直都是那种想要个人空间、巴不得一个人住的人。
听到这话,突然就觉得,凡事都没有绝对。人的性格脾性也是如此,不仅不能片面地用笼统的几个词去概括,也因其具备变化性与矛盾性,相反的词汇也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就像“独立”、“不独立”这两个相反词汇,也能出现在我一个人身上。
在我初中时代敢一个人去爬山时,在我大学时期第一次坐飞机一个人去外省旅行时,在我初入社会不久面完试便敢只身前往北方驻场时,在我还没脱离集体生活状态便因工作不得不独居时......好友都在这些【时候】,评价我“独立”,曾对我未来的独居生活充满信心,认为我能搞定生活的一切琐碎。
2024年2月18日,是我真正开启长期独居生活的时间,而不是如之前那般阶段性的。
于是,好友的评价里出现“不独立”词汇的频率也高了——
比如她给我买的货物架子,靠的是他男朋友安装的(实不相瞒,搬家时为了展现“独立”,我硬是没拆装架子,找顺丰小哥的车送到新住处的),那会她男朋友安装架子时,她说“安装家具这方面上,看来独立不了”。
比如刚搬新住处后,我找家政小哥清洗洗衣机、油烟机、空调,好友也会说“这也是不独立的一面,独立的人就会找学怎么自己清洗了”。
比如某天她看到我风扇里积灰甚少,夸我很厉害,竟然拥有拆装风扇的动手能力。我坦言这个风扇拆洗的次数不超过5次,没有一次是我拆洗的,都是大姐和yt清洗的。我告诉她,在他俩还没给我拆洗之前,我确实因嫌弃积灰,宁愿费劲地拿着吹风机、湿纸巾各种擦拭,也没去试过动手拆出来清洗。她对我这种行为又给了一个“不独立”的评价。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生活的小事中,她评价过我“不独立”。
我就在想,其实“独立”、“不独立”都无法准确地评价我这个人,只能评价特定情境语境下的我的行为,并且这个评价还取决于评价者的个人认知。
就拿风扇来说,我的确是不会拆装,可我能通过别的方式达到清洗灰尘的目的,怎么就不能算解决问题了呢?
“独立”不就是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么?怎么说我“不独立”?
所以啊,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是复杂的,形容一个人从来都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汇盖棺定论。
所谓“独立”,不过是能在这个世界上,安心地做自己。能接受自己的“不会”,也能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会”;能坦然地寻求帮助,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
就像此刻,我坐在书桌前,写下这些文字,一口冰酒入喉,整个人处在清醒又沉醉的安逸状态,我知道,明天早上我不会赖床,按时起床;明晚下班回来的路上会在地铁口超市买新鲜的肉菜,做一顿简单的晚餐;会在碎碎念记录的时候,给自己泡上一杯茶或者备上一大杯酒,坐在书桌前慢慢写。
这些平凡的、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日子,就是属于我的“独立”啊。
所以啊,不用纠结别人说的“独立”或“不独立”。
我知道自己能好好活着,能照顾好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就够了。
是的!【独立】这件事是这样,【退场】这件事也是这样,我用我的方式、在自己的位置去定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