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文/爱在
女儿在幼儿园中班时就开始学习了舞蹈,学了一年后正式转入市少年宫,这一跳就是七年,今年考完12级就结束了。
“妈妈,考完级你还让我学吗?”
“你是啥意思?都坚持这么多年了,你要还想学那就继续学。”
“我也不知道,听同学们议论好像家长都不想让他们学了,我就想着问问你的意思。”
“行吧,我考虑考虑,再参考一下别人的想法。”听女儿说大家都不想学了,我也想了解别人是咋打算的。
结课前家长们都碰在了一起,自然就讨论起了以后的想法,是继续学还是放弃?
最终大家的想法都不约而同地一致,就是放弃,不学了。原因是有些孩子已经升了初中,没升初中的也马上了。而且学习现在特别紧张,有的学校作业多每天得做到十一二点,还要去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意思是主科都学不过来,副科的兴趣爱好等就忍痛割爱吧,以学业为主!
我听了大家的决定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很遗憾。见我一直没说话,有人问我是咋想的。“说实在的,我现在也没打定啥主意,只是我觉得要是现在放弃了挺可惜的,我考虑着能否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让孩子坚持些自己的特长爱好呢?”
“咱们又不打算走这个专业,结束了就赶紧报些主科班,上了初中马上就备考高中,没有时间浪费了。”
“也许我的想法有些幼稚,但我真的不想让孩子那么累,也没打算给她报那些学习班,她要是在课堂上能跟上,我还是想给她多留些休息时间。”
“等你们上了初中,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哪有玩的时间?”也许他们真的觉得我很幼稚。
其实我也很焦虑,大家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我也怕自己的一意孤行耽误了孩子。我一直都是这么懒懒散散的,人家同龄的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开始学英语,珠心算,我女儿学的是她喜欢的是画画、跳舞,六岁才学会写名字。其实就是想着让孩子多玩几年,学些能发挥自身特长的东西,但我也真不知道对不对了,为未知而教吧!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哈佛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说,要懂得辨别传统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学会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真正做到通过辩证的学习,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
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通过广泛安排课程内容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这一切都可以实现。不要过于关注学业成就,而忽略相关性差距;不要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不要过于关注强求专业知识,忽略相关的“软知识”。
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想法还是比较盲从和固化,他们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表面成绩,对与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能上个好大学!可是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大学生了吧?
家长们怀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告诫着孩子们要多学有用的知识。
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呢?
现在正需要用的,以后肯定能用上的,或借鉴以前人们所学,并且现在已经受用的,总之就是觉得能给自己带来回报和美好未来的知识。想见大多数人最初的想法都会以这样的标准去权衡吧?
父母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获得的知识量也有限。我的爸爸妈妈就都是生长在农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也不高,只上了几年学,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能简单读书认字,看得懂说明书,记个帐,算个钱,完全能应付生活之事。但对生活质量没有多大影响。
想要提高生活质量,他们需要具备的知识是来自长辈的经验,或者是从县里技术人员那里的学习,然后领悟如何才能使庄稼长得更好,如何使猪出栏得更快。
到了我们那个时代,父母们的思想觉悟都已提高,他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念书,因为他们掌握到最新信息是只有念书,才能不在农村受苦,念书才是出路。
父母们教给孩子,“你要不想在农村种地喂猪,就一门心思学吧,只要不回农村就是最大的出息。”
于是大多数孩子们不管学的好与坏,都一头扎在上学的路上,即使后来的考试成绩都拿不出手,也都花钱上了三四流的大学,为的就是奔个好前程。
可想而知他们的学习投资并未产生回报,他们有些人甚至都不如当年的父母。知识学得不扎实不说又没有一技之长,如果继续留在城市里,生存都是问题,最终大多数人又选择回到了农村继续种地喂猪,兜了一大圈,又折腾了回来。
有了前车之鉴,大人们开始反思:“为了不让孩子留在农村吃苦,将来有出息,就盲目的让他们随大溜去学习不适合自己的知识,得不偿失了!也许一开始方向就选择错了,应该选择孩子们擅长的专项,那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为未来而学!
珀金斯说,“我们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复杂多变的世界在等待有能力的人才去征服它,那么,传统教育一成不变的模式是否也要改变?如何去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
那么我们来看看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拉比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很显然,开放性问题能改变传统教育拘泥的局面。
想起《爆裂》中的一段内容: 麻省理工学院的高级研究员汤姆.奈特在计算机领域有着重要成就,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跑去和本科生一起上生物课了。
为什么?因为他觉得“摩尔定律”,也就是一块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已经到了停滞期,到达物理规律的极限了。这种物理组装的方式已经发展很多年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规则。
那怎么打破呢?奈特的目光聚焦于生物学,他认识到世界上最好的化学发生在细胞层面,后来事实也证明,他是对的。
现代人不缺聪明,不缺毅力,唯独缺的是迈出“循规蹈矩”的勇气,明明都已察觉到哪里出了问题,可就是无法打破!
开放性问题将获得闯荡世界的激情与力量,带着好奇心去发现,才能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未来在等待着人才,而如今的工作却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知识很重要,智慧更重要,请选择有生活价值的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