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看过这部《三傻大闹宝莱坞》,可那时看的只是片段,这次老师又让我们重温了一次,我也终于看了完整版。看完之后,有些想说的话,就来写写影评吧。
《三傻》虽是喜剧,可在幽默的背后暗含着对印度教育制度的反抗和对“死读书”的批判。从我之前看过的印度电影来看,似乎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1.在一些特殊片段时,都会唱歌跳舞。这可能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因为热爱,所以印度人大都能歌善舞。而且跳舞也能很好的展现人物的情绪,还可以渲染气氛,表达内心活动,所穿服饰也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比如皮娅喜欢上兰彻时)2.每部电影都会有深刻道理。可能是主角们说的,也可能体现在歌词中。(如:刚开始的歌词“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路途艰难却毫无忧烦”)3.有些情节比较夸张,现实中应该很少存在甚至不存在(比如:用吸尘器来将孩子吸出来)4.娱乐至上,喜剧结局,邪不胜正。(比如兰彻最终和皮娅团聚)
《三傻》讲述了两个好朋友一起结伴而行去寻找另一个失散已久的好兄弟,希望能重组“三人帮”,然而途中却遇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回忆夹杂着现实,笑声中又阐述深刻道理。这部影片在我看来拍得很成功,我很喜欢。接下来主要说下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
兰彻:被认为是“天才”的存在,唯一一个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人。其实不然,他不是天才。他学习好只是因为热爱,他改造无人机,制造变流器,喜欢拆拆卸卸,在朋友们睡觉时,他还在忙着自己的设计……他的勤奋,只是在影片中未着重强调而已。除了学习好,他还特别善良,会真诚地帮助他的朋友,教会朋友要热爱并坚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说:All is well.人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并非享乐人生……他还不赞同这个教育体系,认为带给学生的只是压力,所以后来在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后,还做了老师。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一点点改变社会,改变这个不公平的教育体系。
法罕与拉加:两个家境一般的很平凡的人,被家庭困住的可怜人。法罕说:从一开始我们就被灌输,人生就像一场比赛,要么超越别人,要么就落后。一开始就被家长灌输长大后要做什么,可没人问过我们想做什么。……他父亲让他做工程师,他就去做,放弃了喜欢的摄影。拉加,家里很穷,父亲瘫痪,母亲没钱买新衣服,姐姐因为没嫁妆而嫁不出去,不得不学工程师。后来两人在兰彻的鼓励下,法罕跟自己的父亲坦白,说服父亲同意他摄影,而拉加也在经历一次跳楼事件后,终于想通,他要为自己而活,也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校长“病毒”,一个竞争意识很强的人,把学校名次由第28变成第1。他也是一个很公平的人,儿子考了三次都没考上,他本可以借自己的身份让儿子进来,可他没有。他说:要么竞争,要么死。是呀,别说在印度,许多国家都是这样,中国也是,认为学习好的人一切都会顺利。可,真是这样吗?他也并非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在仆人给他刮胡子时,他还听着歌剧,能猜到他以前应该也是个有趣味的人。他同样是受害者,可教育制度将他改变了,他又将这种制度传给下一代,他觉得这样是对的,所以他讨厌反抗他、反抗教育制度的人。后来在经历“女儿生孩子”事件后,他想开了,他抱着孙子说的第一句话是:踢得好,想当足球运动员吗?做你想做的吧。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我也不能一一评价,除了主要叙述的这几个人,还有“消音器”,只知道学习,为拿高分还在期末考前影响别人,但又同情他,他只想用成绩、金钱来证明自己过得越来越好,他也代表了部分穷人阶级的真实想法。皮娅的订婚对象——将贫富等级看得很重的富人阶级。mm,一个在大学帮别人搬东西赚钱的小子,其实他也想学习,只是他穷,没钱上学。……这些也反映了印度的阶级制度很严重,电影将不公平阶级制度、教育制度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我们有所反思。唯一我觉得疑惑的地方是,为什么他离开大学后就不联系喜欢的人和朋友了呢,只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兰彻?
最后借用影片中的话:只要你喜欢一样东西,你就会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努力去实现。千万别做个只会读书的傻瓜,这一生,至少要骄傲地“盛开”过,有所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