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时代开始,"之"这个字最早的形象是一个爪印下边一条平线,从某地出发到别出去的意思。
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从某地到某地,这个曲折的路线就代表之字。孔子说过,是故之宋,意思是我专门到宋国去。
在《说文解字》中:“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止而切。”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常规意义: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如:之,适也。——《广雅》;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还有一种含义: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如: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最后一种,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如: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引申的含义是"又"。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至于还有代词等其他的用法,那就太多了,就不一一细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