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由作家蚁垤创作,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电影《罗摩衍那:史诗》根据原著制作而成,讲述了年轻神武的罗摩在比武招亲大会上折断了神弓,迎娶了美丽的悉达为妻。罗摩的父亲十车王感到自己已年迈,决定传位给自己最心爱的长子罗摩。十车王曾对救过自己性命的一个王妃承诺要满足她两个愿望,而王妃受人挑拨,便要十车王兑现承诺,要将罗摩放逐到森林中14年,并让自己的儿子巴拉特继承王位。尽管十车王非常不情愿这样做,但他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于是罗摩被放逐了。罗摩的妻子悉达也请求跟随自己的丈夫一同到森林中去生活,同时罗摩最忠实的兄弟罗什曼那也伴随左右。在这部电影中,主要展现了流放生活的快乐、艰辛与奇遇,体现了印度文化的一大特点:正义的人永远正义,邪恶的人永远邪恶,善良的人永远善良。
在电影《罗摩衍那:史诗》中主人公罗摩便是“好”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正直勇敢,无所不能,深受国王与人民的爱戴。在被流放之时,尽管国王百般哀求,但是他仍然不顾险阻踏上了流放之路。在妻子悉达被抓走后,他随着线索一路寻找,并在路上帮助了许多人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将妻子找回。罗摩的身上有着一切美好的特质,不仅拥有英俊的外貌而且对爱情忠贞不渝,展现了印度文学的浪漫主义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赞美。电影中还有另一个主要的正面角色:神猴哈努曼。罗摩和罗什曼在解救悉达的途中认识了哈努曼,他们在猴国帮哈努曼打败了他的哥哥,使他成功登上猴国的大王。哈努曼知恩图报决定帮助罗摩解救悉达。哈努曼可谓是大智大勇,在路途中解决了种种危机困难,包括最后打败大反派。电影成功的塑造了哈努曼这一智勇多谋,知恩图报,充满魅力的正面角色。在电影中还有许多正面形象,他们都在服从命运履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十车国国王为了诺言而忍痛流放自己的儿子;被母亲指使本可以登基王位的巴拉特拒绝登机,而是希望请回罗摩回来继承王位;罗摩的妻子悉达和弟弟罗什曼随同流放,弟弟一直守护哥哥和妻子;妻子悉达被掠走后依然保持贞洁,不屈服于淫威。他们被树立为道德典型,是“好”的代表,在电影中不管遭受过多少苦难始终保持正直善良。
电影中所塑造的正面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不寻求无谓的战争,在冲突时首先寻求平和的解决方式。哈努曼遇到海蛇女王的时候,并没有向希腊神话里英雄们直接诛杀怪物一样的情节,而是顽皮的耍了个小计谋,跳到蛇嘴里面而表示自己并无恶意的立场,得到了前行的许可。还有,罗摩去攻打魔王罗波那时几次派出使者劝其归还悉达避免战争,在宫廷内发生矛盾时,罗摩不正面回击争夺自己的权利,而是顺应父亲的命令坚持被流放。这些正面人物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避免冲突,寻求和平,这也是衡量“好”的一个标准。
电影成功的塑造了许多正面角色,同样也塑造了许多反面角色,首当其冲的便是罗刹魔王罗波那,他是电影中“坏”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波那因妹妹薄那迦的请求前往森林,看到美丽的悉达便起了歹念,想要掳走悉达。他将小妖幻化成金鹿引走罗摩,然后模仿罗摩呼救声引走罗什曼,最后装老者讨要粮食。罗波那使用种种恶劣手段成功将悉达挟持并带回家。在罗摩带领军队前来多次提出和平解决问题时,罗波那一律拒绝概不合作。罗波那坚信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如同战争狂魔般开启了战争。他自私自利、作恶多端,与罗摩的形象天差地别。如果说罗摩是一切美好的象征,那罗波那显然是恶的象征。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个主要反面角色:薄那迦。她是魔王罗波那的妹妹,在森林中看到英俊的罗摩后企图带他回家,但是遭到拒绝并受到伤害,于是她请求罗波那帮助她复仇。薄那迦与她的哥哥如出一辙,都是自私的代表。他们是“坏”的代表,在电影中做尽了坏事。
电影中反派角色的塑造更加突出了正面角色的“好”,通过罗波那掳走悉达的行为彰显了罗摩的正直善良,打败罗波那则彰显了罗摩的勇敢,罗摩形象的塑造与罗波那息息相关。因为罗波那掳走悉达而导致的罗摩的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得他成为了人人敬仰的神。电影中的反面角色为正面角色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印度文学中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任何作品的产生、流传都离不开它所在的民族、社会及历史,《罗摩衍那》正是在产生于古印度民族土壤中,生长在其特有的民族氛围环境内的一部史诗。电影《罗摩衍那:史诗》在原著基础上将罗摩的至孝、对子民的仁爱、严于律己等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为古印度人树立了一个完美的统治者形象。史诗中描写的罗摩与罗波那之间的斗争,代表着“好”与“坏”的碰撞,也代表了新兴的封建主与落后的奴隶主之间的斗争。电影所塑造的角色,正面角色始终是正面的,反面角色也没有变化,完美的再现了印度文学的特点。电影中所表现的个人对责任的重视、担当,追求理想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也予以我们启示,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