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世界永远在,我的故事将长存。——《罗摩衍那》
1
史诗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
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史诗。著名的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奥德赛》《伊利亚特》。
而印度最著名的史诗就是《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
这些史诗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由游吟诗人歌唱,口耳相传留下的。可以视为最早的诗歌。也就是说这些诗是变化的,根据时代和听众的反映不同而发展。等到有了文字记载,便成了文。
因此最初口头传唱的史诗与后来的文字版本可能已经千差万别了。
《罗摩衍那》和《摩柯婆罗多》也是传唱下来的,版本众多,现在看到的文字版本是经过精简之后的。
在印度,《罗摩衍那》被视为最早的诗。因为《摩柯婆罗多》有着跟《罗摩衍那》相似的情节,而且还出现了《罗摩衍那》的名字以及作者,可以认为《摩柯婆罗多》的出现比《罗摩衍那》略晚。
《罗摩衍那》对印度文学影响至深,在世界范围内也传播甚广。
只要在这大地上,
青山常在水长流,
《罗摩衍那》传奇,
流传人间永不休。
——《罗摩衍那》《童年篇》
可以说,诗中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实现了。
2
正如人们对荷马是一个人还是一群诗人争论不休一样,《罗摩衍那》的作者传说是蚁垤(die二声)。但考古学上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个人是作者,当然,也没有明确的证伪这个人不是。
关于蚁垤,有很多有趣的传说。看汉字,这个蚁是蚂蚁的蚁,垤,则是小土堆的意思。传说他生于婆罗门家庭,幼年被父母抛弃,由山中的野人收养。长大后以偷盗杀人抢劫为生。有一天,他抢劫了一个仙人(真胆识过人),让仙人交出财物。仙人让他反复念mura(摩罗)一词,这个词是Rama(罗摩)的颠倒。交代完,仙人就消失不见了。
愣在那里的蚁垤一遍一遍念着摩罗,时间如此之长,以致于蚂蚁堆满了全身。他的名字也由此而来。这个时候仙人又出现了,从蚂蚁堆中解救了他。
有一天他看见猎人射死了麻雀,脱口成诗,于是大梵天从天而降,让他吟成了《罗摩衍那》。
现在主流的说法,更倾向于认为蚁垤跟荷马一样,是一群游吟诗人的代称,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贡献者的名字。《罗摩衍那》随着随着传播而演变,越来越长。玄奘在印度见到的《罗摩衍那》,只有现在长度的一半。现在的精校本比旧本缩短了六分之一。
3
《罗摩衍那》分为七篇:《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
《罗摩衍那》的意思就是“罗摩的历险经历”,顾名思义, 整个诗歌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罗摩的故事。阿逾陀国王十车王举行祭祀求子,天神们为了分享祭品,请求大神毗湿奴托生为十车王之子。毗湿奴化身成十车王的四个儿子,长子罗摩。罗摩通过比武取胜,娶了弥提罗公主悉多。
十车王垂垂老矣,决定立罗摩为太子,小王后希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要求把罗摩流放山林。由于小王后曾救十车王于危难之际,十车王有承诺在先,应允她的要求。罗摩为了不让父亲食言,自请流放,悉多也决心随罗摩一起流放。
小王后的亲儿子罗什曼那是好弟弟,也请求随哥哥一起流放。三人在森林中同各种妖魔斗争,悉多被魔王抓走, 罗摩与罗什曼那与猴王结盟,经过一系列大小战役,最终打败魔王救出悉多。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一篇《后篇》又“狗尾续貂”了一个结余风波:从魔王那里救回来的悉多被罗摩怀疑贞洁,如何自证清白的故事。
4
虽然现在看这部史诗内容平平,但跟当下流行的电视剧情节相比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罗摩衍那》有很多人们熟悉的“烂俗”梗,当然,按照人家的诞生年代,应该是这些烂俗梗的祖宗级别了,例如魔王、罗摩的兄弟对悉多的喜爱,兄弟、敌人争女主的梗;恶毒王后梗,罗摩的流放森林就因为小王后引起。
但有些地方很有趣。例如并没有陷害男主的男配,小王后的儿子婆罗多是个好弟弟,并没有接受母亲安排的继承王位,而是去追赶罗摩,劝罗摩回去继承王位,罗摩不肯,最终给婆罗多一双自己的鞋,作为自己的象征。婆罗多回去把鞋子供起来,待罗摩归来。这简直是太清新的兄弟关系了。
跟罗摩比起来,更令人动容的是罗什曼那。由于第七篇的“狗尾续貂”,罗摩的性格经历了一个由善解人意的好哥哥好丈夫到不相信妻子贞洁,对弟弟冷漠的暴君形象的转变。而且由于作者过于偏爱罗摩,人物塑造上经常“用力过猛”,给人伪君子的感觉,这一点跟《水浒传》中宋江的形象非说类似。
在诗中罗摩本人也相信宿命论,相比之下,罗什曼那的形象更动人,他真诚地信任罗摩,为了罗摩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他勇敢,忠诚,对命运从不妥协。
那精力衰竭的胆小鬼,
他才受命运的播弄。
那些自尊自重的英雄,
完全不把命运来纵容。
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跟愚公的形象类似,非常令人鼓舞。
《罗摩衍那》讲述故事的方式也非常“先进”,用一种连串插入的方式讲故事,就像一棵大树,上面生出枝丫,大故事中套小故事。例如罗摩和罗什曼那出走以后,沿途所见,都有一个故事;三十六章插入战神的诞生,三十七章开始讲罗摩祖先的事情。就像层层叠叠的梦境一样。
5
一部作品受制于作者与年代,必然有自己的缺陷。《罗摩衍那》也不例外,除了人物前后矛盾的地方,还有冗长的描写之外,关于“贞洁”的内容是那个时代共有的糟粕了。
从第一到第六篇,一直有关于贞操的描写,悉多被抓走后在王宫中保留贞操的内容,最终还经由火神证明,悉多投火,被火神托出,自证清白。这跟中国古代的要求非常相似。联想到现在印度某些令人堪忧的情况,《罗摩衍那》中对于“贞”的强调,多少有了讽刺的意味。
《罗摩衍那》里面有一个人物哈奴曼,被有些人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
哈奴曼是猴国跳跃得最远的猴子,单枪匹马越海进程,营救被魔王抓走的悉多。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罗摩衍那》的中译本,但佛经中经常提到罗摩的故事,更为人们接受的说法是孙悟空借鉴了印度文化中有关猴子的传说。
当然,这是另一个值得考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