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早上7点30分起床,洗漱早餐完毕乘坐30分钟左右的地铁去公司上班,地铁上昏昏欲睡。到了公司大概8点30分,去茶水间冲杯咖啡,看到几个同事,顺便拉拉家常,寒暄几句,咖啡冲完再拉个花儿,美美地回到办公室,此时大概9点整。看看昨晚的微信朋友圈,刷刷知乎和微博,再打开邮件回复几封,看看时间已经是9点40分了,开始“认真”工作,想方案,做文案...期间微信不时弹出信息提示,微信群里朋友们在讨论中午该吃什么,抽空回复一下...然后,午饭时间悄然而至,猛然发现文案只开了个头。
读完这个故事有何感想呢?你是否就是其中一个“小明”?
如果你持完全否定回答,那么恭喜你,以下的内容可以略过不看了。
如果你持肯定或60%以上肯定回答的话,请认真听我把话说完。
先说清楚本文的几个概念。“长时间”是指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专注”是指集中注意力,基本不分心;“做事”指的是做正事儿,学习、工作等,冲咖啡拉花儿等所包含的“思考”时间不算。
那么,言归正传,如何做到长时间专注做事呢?
第一、为你将要做的事儿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个著名的理论,叫“二八”理论(The 20-80 Rule),与之对应的有个概念,叫二八分布。它是有数学根据的,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意大利学者——Vilfredo Pareto.(不要问我为什么可以拼出他的全名,问度娘)很多问题或领域“二八”理论都是适用的:
·80%的问题来自于20%的起因;
·80%的营业额来自于20%的业务员;
·80%的抱怨来自于20%的人群......
我这里引申为80%的完成率来自于20%的前期准备。假设你需要写一篇文章,那么你事前所需要准备的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和体裁,列出框架,筛选内容,准备素材等。当你做好了这些准备之后,你会发现文章写起来比丝毫没有列框架等来得顺利得多,顿时文思如泉涌。做其他事儿也一样,你要画设计图,先准备好工具,可能会用到的素材,在纸上试着涂鸦...等等,都是工作前的准备。
第二、列好to do list,并且严格执行。如果你今天要做的不止一件事,那么一份有条理的to do list将会非常有帮助。早上先花10分钟想好今天将要完成的事,列成清单。这里再介绍一个“四象限”法则——用65%-80%的时间处理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文章篇幅有限直接上图不多谈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建议备一个本子,每天可以用来列to do list,或者记录生活中的小灵感小美好小确幸等等。手机也有多款app可以使用,选择合适自己的。
第三、把大段的时间切块儿。心理学上有两个效应——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原本是属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把其应用在学习或工作上也是同样适用的。首因效应可以理解为:一开始做事的前一小段时间是特别专注的,或者说学习时一开始接触的内容是记得比较牢固的(想想你最记得的单词是不是abandon)。近因效应可以理解为:即将结束工作的那一段时间也是专注的,因为大脑在提示,即将结束了,兴奋感也来了。所以,现在流行一种工作方法——番茄工作法,即一个番茄时间为25分钟,25分钟后马上停下来休息5分钟,再来一个番茄时间,如此循环。我觉得,因个体差异,不一定要遵循25分钟原则,根据你实际情况,30分钟或者40分钟都可以。但要注意的是,休息的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左右,换换大脑,太长会滋生惰性。
第四、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小明的干扰源有哪些?微信、朋友圈、知乎、同事间的拉家常...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干扰源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切断干扰源吧,至少把手机网络关掉。
第五、保证睡眠质量和锻炼身体。老生常谈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专注工作或学习,首先你得精神好、身体好,不然病怏怏的,昏昏欲睡的,什么方法都不适用了。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啊。尼采大师说过:“there are no actors,only actions.”不要只停留在思考的层面,行动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