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期我的阅读是从作文书开始的,我直到现在还记得我的第一本作文书是从妈妈那里求来的,那一本薄薄的作文书是我独立拥有的第一本书,也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记忆中那个时候身边的小伙伴都不怎么爱看书,当时的零花钱也有限,作文书也只有一本,读完了便想方设法找同学借书交换,那个时候读书无所谓句子是否优美,仅限于情节是否吸引人。只记得最喜欢记叙文,因为有有趣的情节,最讨厌写景文,因为还不懂得欣赏品味语言的优美,只觉读来无趣。那时候书籍的资源很少,借完自己班的便去其他班的同学借,为了能借到书还要跟他们搞好关系,因为关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他们规定的归还时间的长短。为了能按时还书,常常利用一切时间看书,甚至趁老师讲课的时候偷偷把书放在语文课本下面读,毫不夸张地说,有时候一本好书在手饭也是可以不吃的。慢慢的在家也看一些《故事会》类的书籍,那些故事或幽默滑稽,或情节曲折,还配有插图,有些故事现在看来就是完全杜撰的,但那时候就是看一个热闹,不对故事的情节做细致的考究。常常得到一本书便废寝忘食的读下来,以至于家人看到我看那些书便斥责,因为他们觉得那些都只算得上闲书,对学习完全无益。可大人们怎会懂得,正是这些闲书才引发了我对阅读的渴望。渐渐地《意林》、《心灵鸡汤》、《读者》《小小说》之类的书开始流行,都是由一个个充满哲理性的小故事组成,读来比作文书有趣,慢慢的便摒弃了作文书,转向这些文章来看,现在看来里面有很多故事情节都有待斟酌思考,有一些甚至还是心灵毒鸡汤,但那时的自己三观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读来也觉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最喜欢的作家是雪小禅和林清玄,因为他们的文字空灵清奇,故事也温馨动人、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即使有说教成分也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
上了初中以后,我的视野便不再盯着作文书了,只觉得作文书平淡且篇幅短小,故事也没有连续性。初中的学校有一个规模不算很大的图书馆,那个时候正值青春期,身边的同学们都开始看言情小说,当时我几乎把琼瑶的小说全部看了个遍,当时的言情小说也分为很多派系,主要分席绢和琼瑶两大派。席娟的小说故事情节离奇,但我几乎不怎么喜欢,就隐隐觉得琼瑶的小说比那些看起来觉得有文采,因为在琼瑶的小说里经常有很多浪漫的古诗词,那时候就是单纯的喜欢那些诗句,大多数都是从《诗经》里化出来的,比如她的《在水一方》、《蒹葭》、《青青河边草》、《几度夕阳红》等,里面都有大量的诗句,包括当时非常火的《还珠格格》,很多小伙伴看的是情节,而我却在哪部电视剧中认识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紫薇,记得第一部里他们跟着乾隆去微服私访,在户外做菜,紫薇给那些很简单的菜谱取了非常高大上的名字,而那些菜的名字每一个都是一句古诗。那时候年龄小,喜欢的都是活泼可爱大大咧咧的小燕子,现在想来现实生活中怕是紫薇那样的女孩子才跟更让人欣赏,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她吧。因为这些诗句,连带着觉着琼瑶的小说也似乎变得高大上起来了。现在回想,琼瑶的很多小说情节也是离谱,三观也极其不正,只是那时年纪小,只能看个故事情节,因为了这些小说,也生发出很多的少女情怀。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的发达,了解到了琼瑶身上一些争议很多的事情,对他的作品也渐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但不管琼瑶人品如何三观如何,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言情小说跟当时市面上只追求情节离奇且甜腻齁人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于浪漫中总透露着一种空谷幽兰似得清高之感。
言情小说看多了也觉得腻,后来看男生们喜欢武侠小说,我也借来看,那时候流行一些玄幻小说,我却不喜欢,总觉得情节离谱,充满了虚幻主义,读来又没趣。我钟情于金庸、古龙的小说。金庸的小说大气磅礴,他尤其擅长把真实的历史事件跟小说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所以他笔下的大侠都有着很深的家国情怀。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郭靖和萧峰,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家国仇恨和民族大义,也是基于此,我心中便树立起了他们这样的大丈夫形象。那个时候读书都是以情节为重,心情也跟着人物的命运大起大落,看到萧峰最后为了民族大义自戕于众人面前,阿紫也挖下自己的眼睛抱着萧峰跳崖而死,我躲在被窝里哭得泣不成声,从此再也不想翻看那本《天龙八部》。
那个时候还看过一些温馨明快的少年文学作品,当时的同桌是个爱看书、文笔也特别好的女孩子,她给我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曹文轩的文笔清新细腻,故事情节也很温馨,里面的人物年纪和当时的我年纪相仿,个性鲜明,很能引起我的共鸣,里面的人物善良淳朴,在跟我相同的年纪里经历了很多的世事无常和生离死别,我跟着书里的小伙伴们同进同退、同喜同悲。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看书都是止步于小说类的,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文学作品,慢慢的武侠小说也看腻了,基本上的套路也都摸清了:不知名的小人物由于一次巧合或契机得到高人真传或武林秘籍,霎时逆转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人,转而行侠仗义并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故事,这样的套路也已不能吸引我了。而接下来一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以后的阅读方向,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我无意中借来的一本书,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本书的模样,封面已经泛黄微卷,书好像被打湿过一样,纸张摸起来都有点涩涩的潮湿感,散发着一种淡淡的霉味儿,封面上除了五个字的数名及下面一个小小的作者名字什么也没有,书的整体的只写着书名,下面是一个小小的“路遥 著”三个字,没有图画,没有插图,当时我看到作者的名字,还以为是个女作家,当时压根没能引起我的兴趣,但由于闹书荒,便不得已读下去了,谁知这一看便一发不可收拾起来,我的心跟着孙少平的经历一起起起落落,读到动人处跟着他们一起落泪,读到欣喜处拍手称快。这本书给我的精神启迪是无穷的,在我感觉人生低落的时候这本书总是我的精神引领,孙少平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奋斗精神永远激励着我,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的翻看回味一下。
也是从这本书开始,我开始转向人文类的书籍。高中时期,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看书,老师推荐的四大名著里唯独喜欢《红楼梦》,恰好当时百家讲坛正好播放刘心武评说红楼梦,他另辟蹊径从秦可卿说起,独创了一门“秦学”,当时便找来书看,由于此书是文言文,初看之时觉得有点难懂,但从第三回便渐入佳境。由于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的巨作,读起来也觉真实有趣,里面的很多东西都非常吸引人,包括里面人物的衣着描写,食物的描写。虽然不甚了解,但那些食物单听名字就让人垂涎三尺。最难忘的是大观园姐妹们诗社作诗的章节描写,每个人物做的诗都跟人物性格相匹配,让人觉得确有此人、确有其事。只可惜这本巨著竟没有结尾,坊间传闻结尾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每次我读到后四十回的时候就再也读不下去了,总觉得一切都变了味道,彻底成了狗尾续貂,直到现在前八十回的内容我读了不下七遍,而后面的四十回竟一次也没完整的读下来,此为人生一大憾事。
上大学以后看的书多以消遣为主,那时候看了很多严歌苓的小说,她善于描写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在各种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心存善意,倔强生长,这样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奠定了传统的中国女性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她的小说也大都被拍成了电视剧。那个时候主要是喜欢看她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对于背后的故事不求甚解。
慢慢的开始接触余华的小说,读《活着》这本小说,我的眼泪就没干过,从头哭到尾,想象不到,世间怎么还会有这样苦命的一个人,但即使是身边的亲人全部先他而去,福贵仍然倔强的活着,这就是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坚韧。福贵用最平淡无奇的口吻讲述着让人揪心难忘的一生,这种平淡和他悲苦的一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往你的心底撩拨,让人久久难以释怀。后来还看了他的《兄弟》,不得不说,余华把人性看得很透彻,越是读他的小说越是觉得人间不值得,后来不喜欢这么压抑就抛开不看了。但没想到的是能写出这么痛苦压抑的文章的余华,在生活里竟然是个极幽默风趣之人,让我对他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后来也看莫言的《丰乳肥臀》、《蛙》、《檀香刑》,他文字读来让人触目惊心,痛苦压抑。难以想象在那个时代人活得不如草芥,在生死面前,人性是最难考验的。
可惜的是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我便没有了阅读的习惯,慢慢的教学开始变得力不从心,这时候才想起要开始读书,可惜起步已经晚了,好在已经开始了。细数一下,我的阅读史还只能勉强算是处在浪漫期,还没有一个合理的阅读结构,《教师阅读地图》也为我的专业阅读提供了专业的指导,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买来了很多书,细数今年的阅读书目:
因为读书有了规划,我的专业成长也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我能明显地从周围同事那里得到正向反馈,也因此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和尊重。越是读书我越是能发现自己的浅薄,越是读书越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力量。阅读一定是能让人拥有高尚灵魂的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在阅读中我摈弃了自己心中焦虑的杂念,安抚了自己那颗不甘平庸的心,疗愈了我被一些琐事羁绊的困扰。唯有阅读能让我跟自己和解,跟这个世界和解。最后的无言统统化作一句“感谢”,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步调一致的人,我们一起读书,一起写作,一起交流,一起鼓励,让我在成长的路上跟大家结伴而行,不觉得孤单。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每天与书为伴,心灵再也不觉得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