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这样盼得春来,又要把春辜负
期待值过高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和我一样的感受:上大学,比高中累得多。其实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态,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对大学的想象是没有那么多课程,有很多的课余时间,假期十分漫长。但进来后仿佛一切都是相反的,哪怕每天有课余时间,却还是总感觉自己忙的不可开交;假期也没有所谓的两三个月,仍然是感觉转瞬即逝的一个月,甚至于暑假比高中还要短。仿佛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别人口中的那么美好,可这是为什么?
诚如上文所言,我们对于大学的期待实在是太高太高,当我们用一个高高在上的标准去衡量一切时,往往结果都是令人失望的。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高考是你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仿佛高考后学习和劳累就会从你的世界消失,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那些真正有学习习惯的人从未松懈过,期末考来临前,那股焦虑的氛围同样弥漫在整个学校里。这是属于我们自身的心态问题,我们一直在期待着毕业,可真正毕业进入下一个阶段后,却还是一直怀念之前的时光。
成就感门闸提高
在应试教育下,高中时期真正衡量成功的标准仍然是成绩,哪怕总有许多的人会说成绩不是一切,但是在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是以成绩来评判一段时期的成功与否,这并不是我们主观上的错误,而是在这个社会、这个体制内一定会出现的现象。可进入大学后,突然真正的迷茫起来的是,成功的标准变得多种多样,社团、班干部、学生会、奖学金甚至是人际关系(这个后文会细讲)。相比于高中的长跑,大学就根本没有划分跑道,我们其实怀念的是那个终点就在前方的习惯,无论你在这条跑道上跌倒过多少次,至少你知道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因为只有一个终点。那种世界的不公皆可以用一次成绩的前进所抵消,那种做错了就擦掉和考砸便重来的状态是大学无法给予的。
而大学最狡猾的地方恰恰是表面上给你许多选择,美国心理学家施瓦格曾写过一本书叫做《选择的悖论》,他认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而是恰恰相反,选择越多幸福感越弱。这是人性天生的弱点,面对过多的选择,我们感受到的反而不是自由,而是想要逃避的压力。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做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而倘若说高考教会我们的叫做均衡,那么大学教的课就叫做取舍。
人际关系复杂化
接着讲讲上文所提及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大学里社恐的现象可谓是越来越普遍,且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始终很难理解真正的朋友一两个足矣,在童年的我们看来,我们总是希望身边围绕着一群伙伴,我们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朋友圈。而大学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在成年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三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接触到了物质社会的人情世故,从中要寻到与自己三观相符的人可谓是难上加难。于我自己而言,我的QQ里就躺着许多只在好友列表里出现的人,可能见面不会打招呼,甚至有些都不曾蒙面。这与我们周围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以前的同班同学是除了亲人我们生活时间最久的人,而现在同学之间的交集只限于那40分钟的课堂。以往的开学我们是在不愿意上课,而现在的开学是我们更愿意待在原来的那座城市。当我们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时候,一切是从零开始的,我们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也生怕得罪哪一个人会让日子变得寸步难行,人情世故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人际关系中。宫崎骏说过:“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而当你周围的人变得复杂时,就代表了我们无法随心所欲,也使我们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变得疲惫。对于人际关系而言,一个足以让你倾诉的朋友比百个见面只有挥手情分的朋友更值得我们珍惜。
陌生的人际关系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孤独,还有缺少正面反馈。我们常说高考像是马拉松,那么大学就是穿越荒原。马拉松跑道的两侧是有观众加油呐喊的,甚至他们会给予我们补给与动力。可当你一个人穿越荒原时,无人知晓你的行踪,无论是越过了山丘还是寻找到水源,感受到那份欣喜的只有你自己一人。可这也正是我们内心价值观重塑的过程,上大学之前我们总想证明自己已经可以脱离父母,可真正的脱离首先要从内心层面的强大开始。
其实人往往有一种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现在的我永远无法想象没有空调的初中和每天六点多起床的高中是如何度过的。我们总是在忽略眼前的幸福的同时忽略着以往的痛苦,其实高中三年又何尝不累?倘若现在回去问问当时的自己,高中与大学哪个更累,答案一定是前者。人生总是这样盼得春来,又要把春辜负。我们就这样经历着,成长着,看懂笑容背后的苦涩,明白这世界并不永远是黑白对立。祝愿无论是还未经历还是正在经历大学生活的你所遇皆善良,而已经走完四年大学的回首那段时光也能给心灵带来一丝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