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都匀 杨海琴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常能听到各类部署会、动员会,“抓落实”“求实效”的强调和要求声音不绝于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句朴实的话,正是体制内工作最鲜活的“行动哲学”,比起反复强调要求,不如带头迈出脚步;比起层层传达指令,不如亲手破解难题。从机关科室的日常协作到基层一线的为民服务,事实证明都行动才是最好的“动员令”,实干才是最硬的“通行证”。反观工作中一些推进缓慢的事情,往往问题出在“只说不做”上。比如年初制定工作方案时,有些同事总爱围着会议室讨论“框架怎么搭”“表述怎么写”,可方案出台后,却把“跟进落实”抛在脑后,等到检查时才慌忙补材料、填表格;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提前打好招呼,走规定路线,听取准备好的汇报材料,看似“深入基层”,实则“走走过场”。这些情况不仅没推动工作,反而让群众有了“政策说得好,落实不到位”的抱怨,也让同事之间产生了“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消极心态。其实工作中最忌讳的就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群众看干部,不是看说了多少,而是看做了多少;同事看榜样,不是看职位有多高,而是看能不能带头干。
我们每天面对的工作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份份文件、一次次接待、一个个诉求。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恰恰需要“做出样子”的坚守。其实,真不用刻意去喊“担当作为”,只需要在面对材料和数据时多核对一遍细节,避免出错;也不用刻意去说“我为群众”,而是在办事中多问一句“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减少群众麻烦;更不用刻意去强调“团队协作”,而是在同事忙不过来时主动搭把手,分担任务。这些身边的小事,汇聚起来就是“行动的力量”。与其强调“抓落实”,不如把工作脚踏实地往前推进一步;与其宣讲“为民服务”,不如在群众需要时尽心尽力。这些“做出样子”的行动,比任何响亮的口号都更有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岗位上实现价值,让群众满意,让工作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