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篇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但奈何知识储备有限,就一直以不专业为借口的拖着。
去年特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当然我看的都是入门级的。看心理学书籍是因为总感觉自己像个神经病,又担心得抑郁症,所以看看心理方面的书籍,预防以及确认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当我看了那些书之后发现,是不是神经病都不重要了,在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情况下,谁又能定义谁是神经病呢。
前段时间在得到听了吴志红老师和刘苏里老师的公开课,具体主题是什么忘了,大概是说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讲的大部分内容忘了,只记住了几点映象深刻的。
1.
吴志红老师说,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他说大家普遍都是将出生定义为生,死后安葬了就是死,当然这是没错的,但是这个定义太广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有生死。
比如说你觉得做一件事情,开始定义为生,那么结束就意味着死。要看你自己如何去定义生死,如果每件事情都赋予生命,那生与死要看你能否坦然接受。
他还说人的受挫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
心理过于强大的人,容易对事情缺乏热情。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则容易对事情畏畏缩缩,不敢行动。那这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心理弱的去找心理强大的人寻找帮助。
当然吴老师不可能讲这么浅的东西,但是理解在于个人。
2.
刘苏里老师所讲的内容里,有句话让我印象特别特别深刻。人往往终其一生,只是为了认识自己,而可悲的是,很多人往往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他说中国人有个很大的区别于外国人的特点,就是没有宗教信仰。
说到宗教信仰,其实我还蛮有感触的。今年10月份去了趟云南,也刚好有机会去参观了少数名族的生活方式。说实话,还蛮惊讶的,惊讶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在他们的世界里,宗教信仰永远排在任何事情的第一位,已经刻在了他们的脑海。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去参观女儿国之前,导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去嘲笑她们的信仰。但是我打了个冷战,想的是,我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有何脸面去嘲笑有信仰的人。我经常说我有什么目标,但是目标和信仰是有很大区别的,信仰是今生向着这个信仰前进,而目标随时可以抛弃。
我心理是很沉重的,一直到听到刘苏里老师的课,让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没有信仰,最少我还发现了这个问题。
刘老师表示,人想做任何事,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只管去做,毕竟想做的事情,是你短时间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没有宗教信仰可以找寻自己的终其一生想成为的人。
我当时听了,立马想到的就是林俊杰,我的偶像。学习他一颗永不停止学习的心。
偶像说多了,容易跑题。
不过我是很认同人需要一个一直追求的目标的,然后将目标具体话。就算小目标抛弃了,总目标还在,那也是不错的。
总算是写完了,虽然烂,但是总感觉完成一个一直未完成的任务似的。
努力努力,争取这次开篇了以后能写出还不错的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拭目以待。